褐孔皱盖牛肝菌并非一个常见的牛肝菌名称,可能是对某些牛肝菌的误称或混淆。以下为你介绍几种与之类似的牛肝菌:
皱盖牛肝菌
• 形态特征:菌盖宽4-6cm,中凸,呈半圆形,后微平展,盖表具短绒毛,丛生成团,后期多脱落。表面具皱纹突起,具不规则凹陷,锈褐色,深鹿皮褐色,黑锈色,干燥。菌盖肉厚0.5-1cm,海绵质,乳白色,微黄色,伤后不变色。菌孔单孔型,菌管长6-8mm,菌孔呈淡肉桂色,橄榄肉桂色,管孔不规则多角形,15-20孔/cm,近柄处贴生,微下延。菌柄细棒状,6-7×1-1.2cm,基部膨大,中上部近等粗,锈色,黄褐色,橄榄褐色,有麸糠状鳞片或颗粒,表具纵条纹线,无网状脉。菌肉白色,伤后变色不明显,基部菌丝白色。
• 生态习性:分布于中国云南,另见于亚洲热带,常生长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
• 经济用途:可食用,且菌肉生尝有强烈的菌香气,闻之有灵芝属菌肉的苦香气。
褐盖牛肝菌
•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菌盖半球形或扁半球形,有小绒毛,不粘,土茶褐色,干时色较浅,有时表皮龟裂,直径3-10cm。菌管黄色,渐变为棕色,长约1cm,每厘米15-20个管孔,延生或离生,管孔微小,初期暗肝褐色,渐成为褐色,最后退为土橙色或土黄色。菌肉黄色,较厚伤处变蓝色。菌柄长4-9cm,粗1-2.5cm,浅肉桂色,后期呈甘草黄色,其上部密集深褐色小粒及纤维状物,但顶部光滑,近柱形,有的向下渐细,基部粉红色,伤处变蓝色。孢子浅橄榄色,椭圆形,9-12μm×4-5μm,多为11μm×5μm。
• 生态习性:夏秋生于油杉、松树、栲树等混交林中地上。
• 经济用途:可食用,在云南每年产菌时节可见于市场。此菌为外生菌根菌。
褐绒盖牛肝菌
• 形态特征:菌盖宽5-10cm,初期半球形,后平展,有时中部下凹,盖表有短绒毛,后渐脱落,锈褐色,深鹿皮褐色,黑锈色,干燥。菌肉白色,伤后变蓝。菌管口近白色,伤后变蓝。菌柄近等粗,长5-10cm,粗1-2cm,基部膨大,锈色,黄褐色,橄榄褐色,有麸糠状鳞片或颗粒,表具纵条纹线,无网状脉。担孢子长椭圆形,粗棒形,11-13×5-6μm,肉桂色。
• 生态习性:生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分布于中国四川、贵州、云南等地,7-10月现蕾和出菇。
• 经济用途:此菌一般认为可食用,但在四川某些地区群众反映食后引起腹泻。有的将菌管层剥去或晒干后食用,故采食时需注意。此种是外生菌根菌,与冷杉、云杉、松、栗、栎等树木形成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