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褶孔牛肝菌(Phylloporus yunnanensis)是牛肝菌科褶孔牛肝菌属的一种真菌,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形态特征
• 菌盖:直径一般在5-10cm左右,初期呈半球形,后期逐渐平展,表面干燥,颜色多为红褐色、金黄色或近褐色,有时带有细绒毛。
• 菌肉:质地紧密,呈淡黄色,受伤后一般不变色。
• 菌褶:菌褶疏列,长短不一,下延,颜色为淡黄白色,稍宽,不等长,延生,褶间有横脉相连成网状。
• 菌柄:长8-10cm,粗1-1.5cm,近圆柱形或亚棒形,近等粗,基部与可生的木材相紧贴,常变曲,近菌盖处与菌褶相连下延呈纵长条纹,较菌盖色为污为深,柄上端被粗糙的软鳞片,柄下部被麸糠状鳞片。
• 孢子:孢子印淡黄色,孢子亚纺锤形,光滑,11-12.5μm×5-5.5μm,透明而微黄。
生态习性
• 生长环境:主要生长在阔叶树林下,尤其是针阔混交林中,喜温湿环境,常有成丛生长的现象。
• 生长季节:一般在夏秋季出现,此时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其生长繁殖。
分布范围
目前仅见于中国云南地区,是云南特有的一种褶孔牛肝菌。
经济价值
云南褶孔牛肝菌可食用,菌体较大,菌肉海绵质,气味干美,生嚼微甜,是一种美味的野生食用菌。此外,它还是一种外生菌根菌,能与树木形成菌根关系,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
保护状况
该真菌收录于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名录中,并且被评估为DD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