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的方法论

之前写过几篇关于“做事”的文章,始终觉得没有讲透。

难得有一个悠闲的假期。我系统地整理了一下关于做事的方方面面,也算是重新整理自己的“方法论”:

1,想做事

想做事,是先决条件。

很多人虽然想法很多,头脑灵活,但实际上并没有很想做事,因为他没有付出任何行动啊。

古典讲了一个“动能法则”:

一个人的行动力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如果不做这些事情,你会有哪些痛苦?第二,你对做成这件事情有多期待?第三,关于这件事情具体怎么做,你的下一步行动计划有多清晰?

所以做任何事情,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先做好心理建设,为所做的事情赋予多重重大的意义,让自己乐此不疲——这是先决条件。

如果连自己都说服不了,需要强迫自己去做“感觉没有意义”的事情,你会陷入内耗,痛苦不堪。

2,把事情做对

第一:获取最少必要知识。

对于绝大多数的工作或者技能,真的不需要我们精通它的方方面面。通过简单的学习或去做这件事情的最少必要步骤,然后就在行动中积累经验,摸着石头过河——这个过程你也可以称之为“流程化”。

第二,一百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是用来训练奥运金牌选手的。对于我们来讲并不适用。普通人只需要认真投入一百个小时,足以在任何技能或者知识领域,超越他周围95%的人。

第三,多维度竞争力。

会游泳技能的人和不会游泳技能的人,简直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如果同时掉进河里,不会游泳的那个直接就淹死啦!做事情的时候想脱颖而出,那首先在平时就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技能和工具,让你形成“降维打击”的优势。

第四,能力产品化。

在互联网时代,如果一个人的能力不能够显像化、具体化,没有人可以看见他。所以能力产品化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方面,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能力输出为作品写作、绘画、方案、报告、ppt。这些东西是可以传播,并且给我们带来直接反馈的。另一方面,把你会的技能打包做成教程,做成一个快速入门的流程步骤,这样既可以帮到一些后来者,也能够让业内人士认识到你的水准。

3,做对的事

我们的父辈辛辛苦苦攒钱,付出了一辈子的血汗,最后发现别人只是买了几套房产,几乎啥也不干就可以过上优渥的生活。

生活中也有很多能力出众、勤勤恳恳干活的人,并没有获得与他的努力相匹配的回报。

个中关键在于:我们一定要聚焦高价值的事情,外包低水平重复的工作。这里借助古典的“三次跃迁”来说明。

第一次跃迁,来自于杠杆效应。普通人花80%的时间去把一件事情彻底精通,再去攻克下一件事。而高手的策略是用最快的速度掌握这件事情20%的精髓,然后快速践行、快速迭代。短时间内差距不大,但随着时间的累积,资源会逐渐向后者倾斜。

第二次跃迁,要借势平台。高手由于高效率带来的杠杆效应,往往会被要求承担更多的工作,与此同时也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曝光的机会。顺其自然,他就成了平台里的明星。BAT出来的人很多猎头高薪来挖,也是借了平台之势。

第三次跃迁,是要形成联机效应。一个人闷着头不叫独立思考,只能叫独自思考、闭门造车。和最顶尖的人去交流碰撞,学习别人的思维模式、认知模式、心理表征,才是最快速的成长方法。

4,持续学习

千万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

一定要针对具体的问题,缺啥补啥,按需学习。

一方面要积累自己的通用技能。如写作,演讲,阅读,管理……这些技能是形成多维度竞争力的关键。

另一方面也要学习和精进自己的专业技能。会计,金融,策划……这是你在职场的敲门砖和护城河。

知道做到,才是真知。

这些道理我也只能部分做到,惭愧惭愧。

——聊到这里,祝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不论是做线下活动,还是做任何一件事,都要重视做事的状态、节奏和气势。 为什么有的人能把一场活动顺利完成?为什么有的...
    宁小南阅读 4,082评论 0 3
  • 在我有限的学识里,最喜欢的是儒家经典《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828e200a9578阅读 4,212评论 1 0
  • #观察永澄50天-50天大结局# 问: 这四个价值中,你对哪一条感受最深?你能举个自己的例子来说明吗? 答: 1....
    慧娟新媒体写作阅读 4,733评论 0 1
  • 周六起了个晚床,带孩子去大卫学画画。顺便听了落下来三天的子木的分享。自己确实行动力有待加强,感觉更多的是自己不知道...
    洁儿_42cb阅读 1,378评论 0 1
  • Day34 2017年5月29日秀娟,今天读了《 林徽因传》三分之二 1..林徽因的状态也是我喜欢所向往的,兼顾家...
    二解阅读 4,434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