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天收到的客人咨询,真的有点匪夷所思。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喜欢提这样的假设,喜欢这些根本没有答案的问题?
选择有钱而冰冷的大房子还是没钱的温暖小窝,正如选择“妈妈和老婆同时掉下水里,你先救哪个”一样,怎么会有正确的答案呢?我只能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或阶段会有不同的选择。我们对于任何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不应加以菲薄,而是思考和理解。
1
生活没有绝对的界限,“有钱的大房子”和“温暖的小窝”并非一定是割裂和对斥的,或许有着某种契机可以融合。
我们常常觉得有钱的大房子一定是冰冷的,嫁给了有钱人意味着少了很多陪伴和相守,没了家庭温暖和幸福;仿佛生活就只为了金钱活得空虚寂寞。
然而现实中很多有钱人的生活并非如我们普通人想象的这般冰冷而单调或者远不是我们想象的凄凉。
有了物质富足的生活,有钱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追求自己的理想。他们可以放慢脚步去学习、提升;可以沉淀自己、打磨自己,感受生活的细致和美好。他们因为舒适安定的生活,可以温和地对待家人和孩子,不必和时间赛跑,逼着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不停地追赶。他们不会太急进,太浮躁,因为有钱,可以用钱在某个时间段调整步伐,重新出发......
于是,“有钱的大房子”因为充实了太多生活必须的美好而并非一定是冰冷的,它也可以充满色彩和温度,这些都能让一个家庭变得和谐有人情味,它的能量不亚于“没钱的温暖小屋”。
相反,“没钱的小屋”就一定是温暖的吗?我看未必。
大家常常觉得普通人物质不丰沛会更注重感情交流和更多人情味,不似有钱人冷漠。可是,没钱的日子何来支撑情感交流的成本,每日疲于生活,拿什么来“温馨欢愉”?
在当下,成年人的世界里,没钱已经不可能有温暖二字可言,没钱的小屋也不会有多少温暖的情致吧。现实里,没有钱的小屋里意味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反复掂量;意味着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困顿;意味着鸡飞狗跳的教育日常。
因为没钱,那个小屋里的成年人不敢追求理想,不敢轻易辞职;不敢任性妄为,不敢随便生病。
因为没钱,那个小屋里的孩子天天努力学习,只有读书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即便如此也未必真正可以改变他们的阶层。
因为没钱,小屋里的男人很拼命很努力,却还是很自卑;
因为没钱,小屋里的女人很焦虑很烦躁,对男人抱怨,对孩子怒吼。
其实,没钱的小屋真的没有太多的欢声笑语和温暖和谐,只是我们得不到“有钱大房子”后的自我抚慰罢了。知足,很多时候是一种卸下和坦然,更多时候却是无奈和屈服。
所以,我们不需要把“有钱的大房子”和“没钱的小屋”放在一个水平线上衡量其价值和现实意义,它们未必如我们想象的境况,有钱的大房子不一定是冰冷的,没钱的小屋或许根本不温暖,不要去单一做选择,生活中也没有如此清晰的界限。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无论我们选择了有钱的大房子还是没钱的小屋都竭尽所能地让它们变得温暖,让自己内心充满温暖!
2
很多时候选择“有钱的大房子”和“没钱的小屋”于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选择,无可厚非。
青春年少时,我们可以向往纯粹的爱情,不谈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感觉白活了一生,那个不需要负担的年龄实在太稀缺太短暂了。所以,我们可以唯爱情至上,只要彼此心心相悦,情投意合,选择“没钱的小屋”同样可以温暖幸福,毕竟年轻时“有爱饮水饱”嘛,很正常。
可是,步入婚姻,家庭责任一定是无可推卸的担子,我们没有太多借口和托辞,必须选择有储备的房子,即使它不那么大那么有钱,也必须承担得起所有的生活重量,不是吗?
选择有钱的大房子不代表物质,不代表势利,不代表虚荣;而选择没钱的小屋亦不是心甘情愿或祥和美好。只要我们可以承担生活之重,听从内心的声音,就有力量让它们都变得温暖。
女人,无论选择什么,都希望我们每个人可以心房敞亮,不惧黑暗。终究是一条独木桥走到黑,还是阳关大道,都心无旁骛,稳健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