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新鲜劲儿过去了,咱们又都回到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面对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2020年你希望自己怎么过呢?不论你希望什么,我建议你给自己制定一个读书计划,2020年多读一些书。那么,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们在新的一年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读书计划呢?
读书的原理是什么?
有一件大家特别容易忽视,但又极其重要的事,就是你要了解读书的原理。你可能会问,读书这事儿有啥原理,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儿。我们了解到一本书叫《脑与阅读》。这本书告诉我们,读书这件事儿,还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人类能产生如此灿烂的科技和文明,文字的出现功不可没。和别的灵长类生物相比,人类并没有那么那么多的不同,难道我们真的是被神用手一指,就产生与众不同的高智能吗?反过来说,拥有如此与众不同的能力,是不是说明我们和别的生物不一样,是被更高级的存在精巧设计出来的呢?这个问题,一度被称为“阅读的悖论”。而这本《脑与阅读》,就用近几十年脑科学的前沿知识,解释阅读这件事。人类拥有阅读能力,其实是两方面努力的结果。
一方面,人类在设计文字时,就是遵循大脑认知的规律。所以不同的文字之间,往往展现出很多相同的规则,也就是说,并不是大脑为了文字而设计,而是文字为了大脑而设计。
另一方面,随着不断的阅读,人类大脑也确实会发生一些变化。一个特定的区域越来越集中于处理文字信息,阅读也会使连接左右半脑的胼胝体变大,意味着大脑进行信息交换的能力在变强。
几千年来,我们不断优化文字,使我们的大脑更擅长阅读它们,同时大脑也在变化,去适应更丰富的信息。除了硬核的脑科学知识和历史知识,《脑与阅读》这本书也根据脑科学的一些实验成果,破解了我们对于阅读的一些误解。
比如,我们在阅读时,眼睛不是扫描仪,它不能咔嚓一下子拍下所看到的东西,眼睛一开始看到文字,只有视网膜中央的一块称为中央凹的区域才具有足够的分辨率。
因此,你的眼光必须在书页上不断扫视,更像是一个快速移动的放大镜。而这个速度,是有上限的。所以,市面上的所谓“影像阅读法”“量子速读法”,都是无稽之谈。
脑科学的研究证实了一个古老的观点,想要读得更快,最好的办法还是多读,读书这事儿,就是读得越多就越熟练。
文字是怎么萌芽的?
我们还有另一本书,正好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脑与阅读》这本书当中的结论,就是《符号侦探》。书名什么意思?其实作者是一位古人类学家,她干了一件史无前例的事情——调查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实地考察了很多史前洞穴,建立了一个有5000多个符号的欧洲史前符号库。
更神奇的是,她发现在这5000多个符号里,只有32个几何符号使用最普遍。这32个符号存在的时间贯穿了整个冰河时期,也就是大约4万到1万年前,而且在整个欧洲大陆各个地方的史前遗址都能看到它们的踪影。
同样的符号,在这么漫长的时间、这么广阔的地域里不断重复出现,这说明什么?作者认为,这些符号是人类最古老的图形交流系统之一,是人类文字和阅读的萌芽。更有趣的是,这些符号分成两种,一种是具体符号,比如画个小人,画个动物;还有另一种抽象符号,说不上来具体画的是啥,可是就是在人类的各种遗迹中重复出现。
《脑与阅读》《符号侦探》,这两本书放到一起,理论和事实正好能对上。这些抽象符号,正好符合我们大脑的认知规律,更容易识别、更容易理解,就被人类一直拿来使用,成为文字的雏形。
如何更多的读书?
那想要多读,怎么办呢?你可以尝试拓展读书的时间。早在宋朝,欧阳修就提出了一个“三上读书法”,就是利用三块重要的业余时间:马上、枕上、厕上,就是路上的时间,睡前的时间和在厕所的时间。
当然,厕上咱们现在就不鼓励了,容易影响健康。不过路上、睡前的时间,还是可以多多挖掘的。这些时间读的书,我建议就不要太枯燥。
你可能会问,又要不枯燥,又要涨知识,这样的书好找吗?有的,看到了一套《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就是有趣又涨知识的一套书。
这套书我们期待很久了,讲谈社是日本最大的综合性出版社,地位相当于中国的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而且之前讲谈社已经推出过一套中国史,那套书就是好评如潮。这两套历史书邀请的都是日本国内顶尖的史学家,学术严谨,但是写得通俗易懂。
而且我们中国读者读起来会觉得更有意思,因为日本学者和我们的文化相通,这套书相当于是站在东方的视角来看世界,感觉会非常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