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决定,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决定是中考报志愿,当时我们那儿最好的高中有两所:一中和十中,一中的录取分要比十中高几十分,声誉也比十中高出许多。但由于我是重读了一年,去年报考一中,差了20多分,这次如果再报一中,担心再考不上。回家和我妈商量了好久,终于做出决定,保险起见,报十中。结果,分出来就傻了,我的分数比一中的录取分还要高出15分,顿时就后悔的不行,说什么都不愿去十中。无奈,我妈就去多方托关系、找熟人,最后额外花了500块钱才上了一中,那时候500块可不是小数目,我还记得是我妈跑去借了好几家亲戚才凑齐的。
之前我和我妈商量时,虽然也考虑了考上一中的情况,但由于前一年的落榜重读,注意力全集中在如果再考不上的情况了,以致于做出报考十中的保险决定。按理说结果出来也应该没什么可变的了,谁知拿到分数的那一瞬间,我和我妈就都后悔了。我们没有学过如何做出不后悔的好决定,也无处可学。
但现在就有一本这样的书----《做出好决定》,它就是教你识别什么是好决定,该如何做出好决定,以及我们无法做出好决定的原因等等,
书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斯蒂芬·P·罗宾斯,如果你学过管理学,对他一定不陌生:罗宾斯是著名的管理学家、行为学家,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圣迭戈州立大学荣誉教授,其著作被译为20种语言、畅销600多万册,并在全球数千所大学和学院中作为教科书使用。主要作用有《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管人的真理》等。
如果你和我一样常常为了自己的一些决定而后悔,又苦于无处可学如何做出好决定的话,不妨一起来看看这本书,听听管理学大师的解析。
一、什么是好决定
在解释什么是好决定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决定是什么。
决定是你面对众多选项时,从中确定一个的过程;亦或是面对风险时,对是前进或退缩的一个确认环节。就像你早上要从牛奶、豆浆、稀饭、可乐中选一样做早餐;路上等不到公交车面临上班迟到,要不要花大价钱打的;高考填报志愿,是选择自己喜爱但就业环境不好的专业,还是选择不喜欢却很好就业的专业等等。我们似乎从一出生就无时无刻不在做决定,而做了这些决定的结果无非三种,即好的结果、坏的结果和维持现状。好的结果自然是让自己愉悦,有获益,心满意足,但坏的结果可能就没那么美好了,糟糕的窘境,或者让你失去了心爱的事物,“培了夫人又折兵”也是有的。
那么好决定就是会得到好结果的决定么?换句话说好决定就一定能得到好结果么?
罗宾斯在《做出好决定》开篇就讲,“你是谁、你将成为谁(或已经成为了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决定。”
但是好决定并不能一次就让你得到想要的好结果,事情的复杂性、随机性决定了我们无法直接控制事情的最终结果,就像龟兔赛跑,一开始大家都以为兔子百分百会赢,但谁会料到它因为在途中睡觉而输了比赛呢?同样的乌龟走的那么慢,是个动物都比它走的快,但它就是赢了兔子。你不看比赛能知道这样的结果么?你能控制这样的结果么?
想想著名的“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声龙卷风。其中原理极其复杂而又相互关联,就算你不愿意相信,但它还是一样会发生。
就像《蝴蝶效应》同名电影中的主人公伊万,他有机会回到过去试图弥补以前的错误,反而会产生更多更大的错误。我们和伊万一样,都不能控制事情的结果,但我们能通过做出好决定来控制促成结果的过程。
比如我们小时候喜欢说自己将来长大了想当科学家,作家什么的,但是长大了有的人就真的做到了,那是因为他们成长地过程中不断地做出好决定,向着当科学家、作家的方向前进,比如想当科学家的人,就决定多看科学方面的图书,决定报考科学相关专业,接着决定考那个专业的研究生、博士、博士后、中科院,一步步成为小时候相当的科学家,这其中不知道有多少个大大小小的好决定,虽然这些好决定每次产生的结果不尽相同,但它们的整体大方向是朝着科学家那里去的,就像股票每一分、每一时都会有上下浮动,但是只要大盘整体是上涨的,那你就亏不了。
由此看来,好决定就是帮助我们提高达成所愿的概率。
二、理性决策的过程
《做出好决定》指出好决定的理想化就是理性决策,还给出了理性决策的过程,总共6步:
识别和确定问题;
确认决策标准;
评估标准;
制订备选方案;
评估每一个备选方案;
选择得分最高的方案。
最近一直在追《知否》,我们不妨用《知否》中“张家娘子生产事件“解析整个理性决策的过程。
故事的背景是小邹氏的姐姐于皇后有救命之恩,皇后与其弟沈国舅因此一直比较偏袒小邹氏。时逢国舅爷的正室张大娘子生孩子难产,小邹氏恶意扣留来帮助张娘子生产的太医,险些让张娘子丧命。后面太后派人去惩罚小邹氏,又被国舅爷给挡下来。
【识别和确定问题】这是国舅爷的家事么?是小妾与正室斗争的问题么?当然不是,如果是这么简单,太后不会来插一脚了。要知道太后与皇帝原本不和,这件事背后就是太后与皇帝斗法,更是禹州新近升迁势力与汴京传统势力较量,早就不是沈国舅自己家里的事了。盛明兰识别和确定了这个问题,就马上觐见皇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还搬出了”曹操割发代首“、”郭暧醉打金枝“的典故来劝说皇后。
【确认并评估标准】在这个事件中,最重要的标准是皇帝一方不能失去汴京传统势力。
【制订并评估备选方案】备选方案有二,其中一个是按照新升迁势力的说法,继续偏袒小邹氏,那就是失去英国公张家和汴京传统势力,而皇帝是刚得大宝,根基不稳,加上心腹稀少,又想改革有所做为,这对皇帝来说,无疑是巨大损伤。另外一个备选方案就是盛明兰建议的:放下身段向张家,向汴京传统势力示弱、示好,不再估息小邹氏。这样做可以让张家和汴京传统势力看到皇帝皇后的姿态和传达的示好讯息,坏处便是邹家损伤比较大。虽然大邹氏对皇后有救命之恩,但小邹氏做的太过分,一向恃宠而骄,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惩罚了小邹式,禹州势力也不会说什么。总之,备选方案一,弊大于利;备选方案二,利大于弊。
【选择得分最高的方案】于是皇后选择备选方案二,把自己凤冠上大珠赐于英国公认错,并亲自披发素衣向皇帝请罪。
事情最后,皇帝皇后一起向太后请罪,向大臣示弱认错,惩罚小邹氏,沈国舅与英国公张家和好,为了孩子办满月酒,引用向太后汇报的太监原话”八位国公大人,都去了国舅家里,谏院去了一半,没去的礼也到了,武官几乎到齐了,文官有一半没到,可家眷到了“整个朝廷班底几乎全去了,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三、为什么人们总是不能理性做决策
虽然理性决策的结果往往是好的,但人们却总是不能那么理性。举个例子,2001年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之后,马上就有成千上万的人取消了他们的飞机旅行计划。但是据有关统计,死于医疗事故的概率比死于恐怖袭击大5882倍,就算睡觉时不小心窒息而死的概率也比因恐怖袭击丧命的概率大12倍。即使是这样小的概率,人们还是毫不犹豫地采取措施躲避恐怖袭击,而对概率比恐怖袭击大那么倍的医疗事故并不在意,还是会有各种的不规范操作导致事故一再发生。
其实人们不仅仅是对恐怖袭击这一件事不理性,在很多事情上,很多情况下,都显得那么的不理性,这是为什么呢?
《做出好决定》指出了不理性的原因:
1.对问题认识不清,导致在错误的问题上做错误的决定。这刚好是前面说的理性决策的第一步,你所面临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你搞不清楚,那么在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最后也只能得到一个南辕北辙的结果;
2.认知有偏差,导致不能确定所有相关标准和备选方案。人们倾向于把目光放在眼前,看的着,摸的到才踏实,而且不同性格的人又会有不同偏见、喜好,做起决策习惯以偏概全,以自己喜好定结论,这样做自然不能得到理性的决定;
3.问题过于复杂,不能客观地评估标准和备选方案。就像前面知否的例子,一个原本是个人家庭事件,却被各种势力牵扯,斗法,背后的利弊关系,稍有不慎就能导致国家朝廷动荡,面临如此复杂问题,普通人很容易就分不清轻重缓急,进而对标准和备选方案评估不当,导致做出不理性决策;
4.由于时间和成本的限制,无法获得全面的信息。俗话说,只听一家之言,是谓片面之言。好多问题都来不及或无能力去获取最全面的信息,就像恐怖袭击的问题,我们个人也只能从媒体报道中得到这类信息,不仅有限而且还会有片面、偏见之嫌,因为媒体往往注重速度,而事情发展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有时候就会发现同一个媒体报道,随着一件事情的发展,前后所说的会大不相同,甚至前后矛盾。因为媒体也不能控制事情的发展、结果,他们有的只是据实报道和稍加揣测;
5.被无关紧要的标准和情感影响判断,从而无法精确地评估每一个备选方案。有时候我们的备选方案很多,但我们却不太容易去精确评估每一个备选方案,其中也许就有最佳方案被我们错过,从而导致没有获得好的结果。
四、如何做出好决定或者说理性决策
《做出好决定》在最后也是给出做好决定的一些建议,归纳如下:
1.确定你的目标;
2.只要有可能就使用理性决策过程;
3.认识和接受你自己,包括自己的认知偏差和会犯错的事实;
4.避免过度自信和认知偏见,寻求相反的方向和无偏见的旁观者的帮助;
5.有时候不做决定也是决定,那就是维持现状。
其实就是我们要清楚的认识自己,自己常见的认知偏差有哪些,是怎么产生这些认知偏差的,再根据其主要的表现形式,逐点反击。
比如书中讲到的“选择性知觉偏差”,就是不同的人会因为他们各自不同的态度、兴趣、背景、环境等主观因素影响到认知,产生与事实不符的偏差。正如查理·芒格说”对于拿着锤子的人来说,他眼中的问题都像钉子。“
拿我的例子来说,我的职业是销售和维修电脑,经常会遇到客户描述电脑问题时说”电脑找不开了“或者”电脑开不了机了“,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比较头疼,因为每个客户口中”电脑打不开“的问题,完全不是同一个问题,有的客户会把电脑不加电的情况,称为”打不开“;有的客户则是把开机无显,称为”打不开“;而其它客户则是把系统问题,称为”打不开“。在他们眼里只要电脑无法正常使用,统统都叫”打不开“,所以我每次都需要再仔细询问客户三到五个问题,以避免”我以为的不是他以为的“尴尬。
我们从小就学知书达理,学为人处事,但很少有机会去学如何做决定。然而我们就是在这样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相信在过往的岁月里,因为不会做决定,每个人都吃了不少苦头,现在有了这本《做出好决定》,我们苦尽甘来的日子就要来了,还不赶快把我们从小就缺失的”决定课”给补上,并分享给他人和后辈们,不要让我们吃过的苦让他们再吃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