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为教育家的曾国藩
曾国藩是晚清著名历史人物,甚至被称为封建时代最后一位圣人。要知道,这可是一个极高的评价。在数千年中国古代史中,被为圣人的,寥寥可数。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被称为圣人,不仅是因为他打败了太平天国、推动了洋务运动,对清王朝有“补天之功”。更重要的是,曾国藩善于自我修养,也善于教育他人。
曾国藩出身于湖南一个小地主家庭。在当时,就文教而言,湖南与浙江、江苏、安徽相比较,并不太发达。就家族而言,其祖父读书不多,其父不过是秀才一名,亲朋好友中没有达官名士。虽然环境不太理想,但曾国藩始终坚持在德行和学业上孜孜不倦的自我学习、修养,终于成为一个德业优秀的人。
曾国藩不仅在自我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在教育他人上也取得了较大成功。江忠源、李鸿章、吴汝纶、俞樾、赵烈文、彭玉麟等晚清一大批政治家、文学家多得曾国藩的培养。特别是,他的弟弟曾国荃、曾国华,儿子曾纪泽、曾纪鸿都是在他的悉心培养下成材,有的是晚清大臣,有的是著名外交家,有的则是著名的数学家。
曾国藩不仅有傲人的教育成果,更重要的是,他有丰富的教育思想。由于曾国藩长期在京、在外地做官,所以他对弟弟、子侄的教育都通过书信。这些书信后来被汇编成《曾国藩家书》,记录着曾国藩的教育思想。由于这些家书写的细致、可操作性强,以至于后人读来有一种“曾国藩的成功,我可以复制”的感觉。
《家书》成稿之后,受到了热烈欢迎,也得到梁启超等一大批名人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年轻时读《曾国藩家书》时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后来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比较厉害的人”。而蒋介石更是将《曾国藩家书》奉为宝典。
曾国藩自我修养大约分为德行和学业两个方面。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曾国藩31岁时,在北京当一个闲官,给自己立了十二条规矩。其中,与读书、也就是学业有关的是,第四、第五、第九、第十、第十二,分别是读书不二、每日读十页史书、每天都要做读书笔记、每月都写几篇文章、夜里不出门以便有时间读书。
二、读书不二
曾国藩的第四条规矩是“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断不看他书;”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不要同时读几本书,而是要集中注意力读一本书。
以前,我有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面晒了一张照片。照片里面有35本书,摞起来接近1米高。他声称要学习扎格伯格,多读书,要在一年内要读完这些书。我看后,既替他高兴,又感到担忧。
高兴在于他的读书热情旺盛,令人钦佩。担忧的是他这35本书覆盖范围非常广,至少包括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计算机、历史、小说等七类,如此多类的书籍,他是否能够消化?
人类的知识经过数千年的积累,规模庞大,同时也分化、产生不同的门类。历史上有些了不起的人物,几乎掌握他所在时代的所有知识,如亚里士多德。但当今社会早已经没有那种人物。各个类别知识,彼此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掌握得知识面足够广,那么掌握的知识往往就不深,当然极少数人外。
面广但浅薄的知识使得读者只能对一些问题进行浅层次的讨论,而不能深入的分析。以历史为例,很多人都爱读历史,但大多人云亦云,有几人能够像许倬云、易中天、黄仁宇这样历史专家有独到、令人深思的观点。比如,黄仁宇,他选择万历十五年这样一个极为普通的年份,通过分析这一年政治人物行为、政治运行现象等,得到与前人不同、而能启发大家智慧的论点。这背后是什么?是黄仁宇有着深厚的史学功底。而这一史学功底决不是他泛泛阅读了多少书籍,而是长期坚持围绕着历史这个主题,吸收了史学书籍中的知识,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视角,这样无论选择一个普通年份,还是一个特殊年份,或者其它问题,他都能得到一个不一样的结论,而不是“一壶浊酒论古今”的谈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我不是说要刻板学习曾国藩。每次必须读完一本书再去读第二本书,是不合理的。由于作者写作水平、或者读者过去的基础,又或者作者和读者之间不合拍,很多书并不能让读者一下子就能读明白的。这个时候如果抱着一本读不懂得书,反复读,期待读明白,往往是不可能的,也是低效的。相反,停下来这本不懂得书,去读一读同一领域或者同一主题下的其它的、或者相关、类似的书籍。同一个问题,另一个作者换了一个角度进行了思考,读者也能跟随转换角度,可能就很容易理解了问题。
所以,我认为应该读多本书,但必须围绕着一个主题,不能同时读好多主题的书籍。曾国藩所谓读一本书,并不与我的主张矛盾。因为在古代,所谓一本书往往是指一本儒家的经典著作,比如《大学》、《论语》、《中庸》等等。这些儒家经典讨论的都是理论问题,难以读懂,于是历代儒家学者对经典进行注释。曾国藩所指读一本书,应该是围绕某本儒家经典学习,其间当然需要阅读他人的注释。
当今社会虽然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但研究领域相对还比较稳定,我们可以围绕着某个领域,深入学习。比如,对管理感兴趣,我们不妨读书不二,咬定管理学,不再被政治学、社会学等相近领域吸引,多读管理学的书籍,直到形成一定理论基础,然后遇到一些事件,就可以用管理学的知识对其解释透彻,而不是运用什么“向易经学管理”、“管理学那点故事”这种肤浅理论,就对某些事件指手画脚。
读书不二其实也是一种克服读书碎片化的方法。
三、读经之后再读史
曾国藩的第五条规矩是“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这一条从表面看,是说要持之以恒的阅读历史。一般人从中学习到的大约是两条:一是读史可以明智;二是学习持之以恒。不过,笔者认为,这种认识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
中国古代书分为经、史、子、集等四种。经书记载的是儒家思想家对于哲学、政治、伦理的观点。史书是记录历史的书籍。中国人历来都有记录历史的习惯。所以较之西方,中国史书更加丰富。子书记载的多是儒家之外的言论。集书多是对诗词歌赋的汇编。
进入明清之后,由于科举就只考“四书五经”,所以读书人往往只读经书。曾国藩27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并入了翰林院,可以说在经书上是有一定造诣的。曾国藩本来立志成为一名理学大师的,所以刚开始到翰林院时,曾氏还是在深造理学知识。但学着学着,曾氏的学习目标发生了调整。他不再局限在一个学问家上,开始关心社会现实,希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只讲道理的经书不能回答这些问题,曾氏开始阅读史书。
史书主要记录着古代的政治事实,经书则记录的是古代政治原理。曾氏看史书,是要将事实和原理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换句话说,史书为曾氏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帮助他消化学习经书的原理。
好的历史书一定是要能揭示道理的,这也是中国史书的重要追求。比如,司马迁著《史记》的动机就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司马迁不仅记录历史事实,而且会对历史事实做出解读,这些解读就是《史记》每一篇文章后面的“太史公曰”。
中国还有一个史书,叫做《国榷》。这本书的作者谈迁,是明朝末年人,他看到此前记录明朝历史的资料太混乱了,所以他进行了认真整理,并按照年份进行了编写。但为什么很少人听说《国榷》呢?因为这本书虽然记录详细,但是揭示的道理过于肤浅,后世来历史学家将他当成检索目录。
2018年初,曾经有一份关于中美大学生图书馆阅读书单的调查。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生爱读的书,多数都是小说,如《三体》、《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等。而美国大学生爱读的书,多数都是一些理论著作,如《理想国》、《利维坦》等。谁说《三体》、《平凡的世界》就比《理想国》、《利维坦》水平低?可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还是觉得这一对比刺人眼球?我们还是从名单中感受到美国大学生对人生、社会思考的更加深刻。
在中国古代,阐述理论的经书从来都是放在读书名单的首位。阐述历史事实的书放在读书名单的次位。现在我们特别关注的小说,在过去虽然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书籍,但是通常放在读书名单的末尾。直到清朝末年,经过梁启超等人的提倡,小说才摆脱的庸俗文化,成为经典文化。在我看来,今天的小说地位恐怕过高了。
所以,我们要向曾国藩学习、向美国大学生学习,多读一些理论著作,先掌握道理、后读点故事,用道理去解读故事,形成不一样的观点。
四、读书之后要思考
曾国藩的第九条规矩是:“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第十条规矩是“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这两条规矩和第五条规矩结合起来,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后要思考、思考要形成成果。
我们读过书,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很有收获感,甚至有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冲动。但是漫说实践了,只是让我们张开口说说我们思考的结果,恐怕都不容易。大部分读过书,都能说出一两句感受;再让说两句、形成一个段落呢,可能就难了;如果再多说两句,形成一小篇文章呢?如果对这样的文章,进行一些审核,看看逻辑顺不顺、道理合理不合理等,可能又要毙掉大部分文章了。读了书后无思考,更谈不上应用到实践中。
曾国藩正是有鉴如此,所以他坚持读书后记录心得。做到这一点的人,其实很多。但是坚持每个月都写几篇文章的人,很少。而这一点最值得我们学习。写心得其实是就事说事,其信息量、写作方法都比较容易,但写文章却需要在心得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思考,达到“有内容、有逻辑”的标准。所以曾国藩说,“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理就是内容,积理的多寡就说内容丰富不丰富,而养气之盛否则是指逻辑严密与否。
曾国藩立下这些规矩,坚持不懈,即使后来官做大了、事情多了。正是通过自我读书、学习、写作训练,使得曾国藩有着深厚的儒家理论功底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做到了理论联系实践,指导其与太平天国的战争和洋务运动,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如果我们读书不是简单地为了增加一点谈资,不是为了“一壶论古今”的消遣,而是为了能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得出独到的观点,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那么我建议不妨学习学习曾国藩的读书规矩。
附录,曾国藩十二条规矩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