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先生有一本书,叫做《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这本书从宏观角度论证了一个国家和地区要想创造更多财富,建立完善促进财富创造的制度机制和配套的自由金融创新体系,比地大物博、人民勤劳等“先决条件”更加重要。这篇文字之所以题为“行为与财富”,也是受这本书的书名所启发的。
勤劳是一种习惯和行为,富有是一种状态和结果。勤劳和富有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要想得到某种结果,就应该多多地作出与之关联度较大的行为,否则就会南辕北辙,很难实现目标。从这个角度讲,勤劳不一定必然导致富有。要想通过勤劳致富,先要看你“勤劳”的是什么,只有多多地作出与富有具有较大关联的勤劳行为,少做甚至不做与之无关的“勤劳”行为,才有可能达到富有。否则即使再勤劳百倍,恐怕也难以奏效。
中国人的勤劳在世界上也是很出名的,我们祖辈父辈们努力的身影,以及日渐忙碌的城市都在不断地印证和强化着这个观念。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要比其他地方晚一些,在我成长的印象中,小山村始终处于比较贫穷的状态。但这种贫穷似乎不完全是由人们的懒惰而导致的,因为即使在冬天农闲时节人们也并没有闲着,还是一天天地从早忙到晚。而且在那个年代,那家的男人女人经常出去走走逛逛,就会有“游手好闲”之嫌,坊间传言中也会背上“不过日子”的名头。但即使人们如此勤劳,也始终没有摆脱贫穷的状态,大部分家庭都没有足够的粮食和金钱,经常会听到谁家最近靠喝粥过日子这类消息。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人们之所以勤劳而不富有,一方面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人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土地里获得粮食;另一方面则是人们的很多“勤劳”行为跟创造财富没有多大关系,尽管每户人家的屋子都收拾得干干净净,院子里时时冒出的杂草也被及时清理,围墙的墙面更是打理得笔直光洁,也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娱乐活动,虽说这些行为从美学、心里学、民俗学等角度来讲很有必要,但是无法产生财富,而且过多地消耗了人们的时间精力。
今天的你如果和我一样有“很穷”的感觉,也许真该认真分析一下我们自身的行为。就拿看手机这件事来说吧,我们每个人都有微信微博,处在不同的工作领域和朋友圈子,每天都会“粘屏”几个小时,阅读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不同的人交流,有些人还会网上购物和打游戏。如果仔细分析我们通过手机发生的这些行为,真正能够提振精神、丰富技能、创造财富的行为能有多少呢?从我自身来说真是少之又少,应该不到10%。我们的这些行为从创富的角度来讲,都是无效的。
这个时代人们都在谈论财务自由,我觉得要尽早实现财务自由,就需要更多地“消灭”与财富无关的行为和增加“创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