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卫东先生在《走在浜镇老街》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浜镇街上的绳行也是很有名的,那个时候大家还从岸滩上割了“毛柴”交给绳行兑钱,而绳行用麻、毛柴等材料制出各种各样的绳索,作为船缆绳等用途。浜镇街上的柴行也是十分著名,街上的老人都能回忆出有一个叫“彭友林”的摊主,头上有点秃发,称柴评柴十分在行,尤其他在拿秤钩秤柴时,嘴巴里不停地“嘘里嘘里”吹着口哨,成为当时的笑料,留在了人们记忆的深处。”
为一探究竟,我利用周末回崇明看母亲的机会,去了一趟浜镇,了解到一点绳行的故事。文中提到的彭友林,据浜镇上的老人回忆,是当时沈家绳行的秤柴计量的伙计,据说是帮助沈家绳行老板收柴秤柴做记录的伙伴。
浜镇绳行当时共有两家四户:沈家绳行一户,秦家绳行三户分别是秦林富绳行、秦步山绳行、秦生财绳行,其中秦林富和秦步山是亲兄弟,秦生财是秦家宅上兄弟。按照当时的生意规模沈家绳行规模最大,秦家绳行规模其次。今天我来讲讲浜镇上的沈家绳行......
二十世纪初,浜镇东市梢沈家有个小伙初长成人,眉清目秀聪明伶俐,父母给他起了一个非常有海岛特色的名字叫根郎。十三岁那一年沈根郎拜别父母去了崇明谢家镇拜师学艺,小伙子好学好问,在师傅那里学得一手编绳的好手艺,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磨炼,十六岁那年告别师傅学成归来回到浜镇,创办了后来在浜镇上赫赫有名的最大绳行“沈家绳行”。
沈家绳行创始人沈根郎
绳行的产品专供崇明湾港船业、渔业部门各种缆绳、网绳。用手工及铁制工具摇绳、编绳。像船用铁锚专用的“三股绞缆绳”直径两百毫米每股近八十毫米,材料有棕麻、纲草、稻草、关草等等。棕麻材料用于制船缆绳,钢草,稻草用于打捆棉花包等。
当年沈家绳行闻名遐迩,沈老板也是一位好客之人而且也喜欢喝上几杯,前来卖纲草、稻草之客,逢中午时分,沈老板经常请他们喝酒吃饭,饭后还分文不少付给他们原材料的费用。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慕名前来送货卖草换钱。为此,绳行也就不愁缺少用来制作各种绳索的原材料。
据当年工作过的老人回忆沈老板夫人朱氏高挑苗条,柳眉杏眼气度不凡回头率甚高,不幸的是早年病故,后来沈老板又娶了邱氏......
沈根郎外表冷俊严肃,本性善良,不善言语,作为绳行老板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常常亲自动手工作,带领员工一起干。有一次去施翘河漁业社送货,船老大验货查出“三股绞缆绳”有一处有凸点,影响美观及牢固度,当场拒收,沈老板无奈重新用木车推回家当晚连夜独自一人通宵修复返工,次日再次送去验货,终于通过验收。所以不管什么时代,创业是不易的。
已经废弃的绳落驼主要编摇“三股绞缆”绳
沈根郎一生先后娶过三个娘子,分别为施氏、朱氏、邱氏,不过只与朱氏育有一子起名悦峰(第二代即末代绳行老板),沈悦峰因母亲朱氏病故后主要由邱氏抚养长大。他继承了父亲沈根郎好客的特点,其妻顾氏小巧玲珑聪明有加,每天早早起床将头发梳理得油光水滑(涂上香油),据浜镇上的老人回忆,顾氏是位有腔调的美女,贤惠善良勤俭持家,生下两个聪明伶俐的女儿,现在都家庭幸福子孙满堂。
绳行末代老板娘顾氏十分勤劳,每天亲自带领员工干活编绳,每每送货、介货等业务联系均由老板娘亲自去南门施翘河漁业社联系。她情愿让好客的丈夫(老板)在家慢慢陪客人喝上半天甚至一天酒。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绳行由乡手工业社归并。
从此顾瑞芳就带着绳行全班人马进大同手工业社上班,沈家绳行的伙计们最后都成了退休工人,所以大家都不忘沈家绳行之情、之缘。绳行两代老板均邻里和睦助人为乐,常常借钱给邻里应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啊!
笔者听说,绳行两代老板娘均美女佳人,末代老板娘顾氏进手工业社后依然头发每天梳的搭辣滑,小巧玲珑,干净利落一生到老腰不弯背勿驼,眼不花耳不聋,直至2017年6月6日仙逝,享年96岁......
绳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浜镇的没落汇入历史的长河,当我踏入沈家绳行的旧址,在绳行工作过的一位老人的指点下依稀看见旧址的痕迹,还有那斑驳的几件工具。
前几天顾卫斌老师一篇文章中写了他记忆中的浜镇匠人,我想绳行的老板也应该是匠人,是出色的绳匠......心语
编者留言:亲爱的读者,如果您也有崇明浜镇和蟠龙镇的故事,欢迎您能给我投稿,传播和传扬乡土文化,让一个个动人的老镇故事得到传承和记录,让古镇的故事沉淀在时代的发展中,让古镇的魅力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间。来稿请发送电子邮件至:1466670@qq.com或者下面的微信。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