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在我看来形容斜杠青年最适合不过了。“斜杠青年”一词出自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是指一群拥有多重职业、身份,过着多元生活的人。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斜杠青年”一词一直嗤之以鼻,认为不过是个夺人眼球的“新词”罢了。“只有在一个领域里扎扎实实的‘钻’,才可谓是一个真正的人才”这样的想法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根生蒂固了许多年。况且韩愈曾在“师说”中提到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那些青年能折腾出什么新玩意儿吗?我不禁怀疑到。但是这本书狠狠地“打”了我的脸,因为这些青年们“折腾”了,并且“折腾”出了一番新的“天空”。
《斜杠青年》的作者是Susan Kuang,我和她有类似的背景,来自上海,因此阅读她的文字,总能让我有一种心电流穿过身体的感觉。Susan Kuang,名副其实的“斜杠青年”,她是一名专栏作家/自媒体人/健身教练/舞蹈老师/创业家。我很羡慕她丰富多彩的人生,拥有着一种“想走就走”的勇气,好像活在卢广仲的一首叫做“100种生活”的歌里。
但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她生活的光鲜,却忘了她对生活的态度。Susan Kuang关于斜杠青年的一句描述,我是非常的赞同的,“无边界的职涯,不设限的人生。”在成为斜杆青年之前,我们首先要思考是什么阻止了我们成为“斜杠青年”,是自身的限制,是陈旧保守的思想,还是对未来的恐惧?这些都是不能克服的吗?既然能够克服,我们为何不去成为一位“斜杠青年”呢?在我看来,“斜杠青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我们变得独特,而生活的美好就在于每个人的独特,唯有摆脱外界的标准,回归内心,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同时,它鼓励了我们去追求多元的生活,这种“多元”代表的是生活内容的丰富,层次的提高,更代表着多元的可能性,就像是五月天演唱会的名称“人生无限公司”,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着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利,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无限的可能,而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到未来40年的自己。Susan Kuang说:“人这一辈子,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当死亡来临时,你突然发现自己从未用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生活过。”而这就是“斜杠青年”在我心中的第三个内涵,让生活从此充满乐趣,让未来不再遗憾。有多少人,在年少的时候曾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清晰的规划,后来却因为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做着一次又一次“生离死别”的决定,自身的棱角被磨平了,变成了一个“精致”的球,迷茫地滚向了无尽的深渊中。肉体的累,拖住了前行的步伐;心灵的累,才是扼杀那憧憬与规划的致命“凶手”。“斜杠青年”的出现,让我们的耳畔突然响起了一种声音:“你不再需要做出抉择,而是可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兴趣与工作并不冲突,这是《斜杠青年》告诉我们的。同时,我们可以让兴趣与工作相结合,为自己提供更多的经济收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何乐而不为呢?
看到这里,或许有些读者会说:“哦,我明白了,原来斜杠青年就是多种职业嘛。”这是一种对斜杠青年的悖论。放眼农村,有不少农民工既会砌墙,又会种田还会喂猪,他们拥有着多种技能与谋生的本领,可是你会叫他们“斜杠青年”吗?不会的,没错,因为斜杠青年并不只是多种副业、兼差相结合那么简单而已,这样的青年只能叫做“抓瞎青年”,看上去生活好像十分充实,可是到头来还是一场空,留给自己的只有身体的疲惫与对自身定位的越发模糊。在我看来,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斜杠青年,那么你必须先要做好一名单杠青年,因为每增加一道斜杠,意味着多了一种生存技能,但同时又多了一份竞争压力。而这些斜杠并不代表着阻隔,更多的是不同职业之间的联系。就如台北科大著名校友蔡安邦院士,他是工程师/教授/院士,这些职称对他来说是一环扣一环的,正是因为他渊博的知识,才支持着他成为一名工程师,而他就职期间所积累的经验,让他有了传授学生,报答社会的资本,成为了教授和院士。所以先做专一、突出的单杠青年,斜杠就会像树枝般的延伸开来。
成为斜杠青年对我们而言,已成为了一种立足社会的本分。而我认为成为斜杠青年必须要具备3个条件:1、极强的自制力2、经历过长时间的自我投资与累积3、拥有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引以为傲的单杠),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三“跨”,1、跨领域的学习:积极地参与学校双主修/辅修的项目中;2、跨时间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抓住生活中的每一秒去汲取新鲜的知识;3、跨区域的学习,投身到学校的交换机会中,参加国外实习/交流的项目。同时,我们也要去结交更多的朋友,认识更多的“斜杠青年”,让大家交流心得,一起携手共进。
我们是要过365个不同的一天,还是要把相同的一天过365次?我想《斜杠青年》一书已经给了我们很清晰的答案。生物学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死亡终会来临。但在这短暂的历程中,我相信“斜杠青年”必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人生体验。“生命不息,折腾不止”,来时不存遗憾,那么走后也不要留下遗憾,在他人眼中的“折腾”或许就是我们最珍贵的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