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力量:向上而生

读书时看到这样一句话:有一个喜欢的偶像,是很了不起的事,他会发光,而且照亮了我。

我一下子就想到孟非,没错,就是那个红遍大江南北的主持人孟非。

和很多人一样,认识孟非老师是从《非诚勿扰》开始的,他的幽默、智慧和与众不同的主持风格,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对我来说,这样的人简直是光芒万丈的,为此,我不仅关注了他的微博,还在几年前买了他的自传《随遇而安》来看。

有的人评论说,这本书很平淡,无非就是写了自己的故乡、读书经历、工作的经历以及旅游各国的见闻罢了。

但我却有不同的感受。从他的经历来看,他似乎并不是一早就有远大志向的人,对于将来要做什么,也曾经呈现出迷茫的状态。

正如书名——随遇而安,他的成功并非刻意规划的结果,而是在一路的历程中,不断地尝试,无意间找到了自己热爱的,并开始深耕。

书中很少提及他的努力和拼搏,更多的是以一种叙述的方式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但对我来说仍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1 反思

低谷时,认清自己。

去电视台之前,他在印刷厂做工人。那段时间可谓是吃尽了苦头,在寒风凛冽的冬日里,手浸在冰冷的机油里擦洗机器,雪花从没装玻璃的窗外飘进来,落在他的身旁;从大货车上卸纸,两脚悬空也没能把纸撬下来,惹得大家笑声一片;还不幸受了工伤,撕心裂肺的疼痛,印厂的经历让他对体力劳动有了很深刻的体验。

他说在背石棉网的时候,就像《东方红》里旧社会的上海滩码头,他就像那些从船上卸货的工人,不同的是没有人拿着鞭子来抽他。

虽然有些调侃的意味,但字里行间写满了他对体力活的深切感受,尝遍苦累的他,深深地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不易。

印厂经历让他收获最大的是深刻感受到了阶级意识,他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处在这个社会的哪个阶层。

人生的低谷大约是这样一种状态,工作方面埋头苦干累得半死,在经济方面依然紧紧巴巴;眼前的日子并非所愿,期待的日子遥不可及,身体和心理遭受双重折磨。

人在低谷时,我们不光要面对,更要从中有所领悟,了解自己,看清自己,才能有所精进。

尝试

尝试中前行,从临时工一步步做到主持人。

去电视台当临时工,是母亲催促他去的,当时的孟非并没有很明确的目标,年轻气盛的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就去了,没想到如今会大红大紫。

他从临时工做起,后来做了记者又做到了编导,再到制片人最后到主持人,这一切看起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在这段经历中,却并没有描写自己努力的过程。作为读者的我,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这一路的顺利,主要来源于自身的不懈努力。

如果没有足够的积攒,必定到不了这样的高度。

这段经历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人在年轻的时候,或许并不知道自己要走什么样的路,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在不断的实践中,却可以慢慢地了解自己,确定方向。

就像站在一个三岔路口,你不知道该往哪儿走,但直接走就对了,走着走着或许就知道该往哪里走了。

大千世界风景无数,本就不能尽览,但只要在尝试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一路往前,做到极致就已足够好了。

原则

不要对别人的帮助有太高的期许,哪怕是你的父母,凡事靠自己。

在孟非还是社会闲散人员时,他父亲已经在电视台做中层干部了,有这样一层社会关系,却在他找四处找工作无果时,没有帮上忙,为此,年轻的孟非曾经埋怨过父亲,当然后来早就释怀了。

他曾说到,虽然他早已释怀,但父亲对没有帮上当年的自己,仍有些许愧疚。但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他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原则:不要对别人的帮助有太高的期待,哪怕是自己的父母。

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智慧呢,作为一个成年人,凡事还是要靠自己,给予自己足够的成长空间,即便十分幸运地有别人的帮衬,最好还是降低期待值,否则便会落入失望之中。

我很少追星,对于喜欢的明星,也仅仅是止步于欣赏,关注微博看看动态而已。

但我发现,如果真的喜欢一个偶像,不光会关注他,更重要的是将他视作自己的榜样,以督促自己以努力的姿态接近那个人。

大约是5年前我买来了孟非的书,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了阅读和学习。

对我来说,偶像就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我。

在平行的世界里,与一个有些陌生的人产生点点交集,或许不是单纯的喜欢和崇拜,而是一种习惯,就是在每个失意的瞬间,每个欢乐的瞬间,每个笑出猪叫声的瞬间,一想到那个人,就习惯性地充满力量。

一种向上而生的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