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追星,喜欢某位明星会看他的节目或作品,仅此而已。从《非诚勿扰》(现名缘来非诚勿扰)到《非常了的》(现在没有了)再到《四大名助》(2016年1月在东方卫视开播),我都看过,《四大名助》每周都追。
《随遇而安》这部作品是孟非四十岁生日送给自己的礼物,按说至今已有五年之久,我根本想不起要去看他。原因在于,前两天看了《鲁豫有约》专访孟非,里面提到了这本书。我心血来潮在京东阅读APP上搜了这本书,正好有免费的电子书,我就下载花了一天时间看完。
正如孟非自序中所说,这是一本平淡无奇的书,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历经艰辛的描述。对这本书抱有自设高期望的朋友也许会失望,说好的人生励志剧、奋斗血泪史呢?
很多人认为一个没上过大学有今天这样的成就的人的人生一定是历尽艰辛、充满曲折的。如果不是这样,我奋斗还有什么意义呢?一部分人也许是想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奋斗的动力,上演“屌丝逆袭”(但在我眼中孟非绝非屌丝)。
其实,我倒不这么认为,人生大多数时候本身就是平淡真实的,你所认为的别人的人生一定非得经历千辛万苦才有现在的成功只是你从固有思维中设想出来的。回头来看,在孟非的人生中,在印刷厂工作很痛苦,在西藏拍摄《西域风情》很艰辛,但在当时当下的那个时刻他并不认为那是艰辛痛苦的,他一定怀念那段时光,因为现在想回也回不去了。
这些经历也成为孟非的宝贵财富,为他之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在他人生中,没有刻意为之,没有用力争取,只是用心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一切只是随遇而安,珍惜现在。
在我看来,孟非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除了自身的努力,伯乐的赏识、历史的机遇之外,还有命运的使然。在他的人生中,有过几次重大的人生转折,这些转折点都是铸就他今天成就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哪一部分的缺失都会导致人生的改变。
我始终相信这样一句话:人生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有它发生的意义,都是唯一必须要发生的事,你都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孟非经历的每一次重大人生转折都是命运使然。
01 黑暗中学,高考失利
孟非在书中说道整个中学时代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候,即使在印刷厂工伤,在电视台当很多年临时工也没有这么沮丧过。
但影响他人生的是他们的年级长,文科班的班主任。中学时代,孟非严重偏科,文科成绩还不错,特别是语文,基本上总是名列前茅,但理科成绩一塌糊涂。当时孟非唯一的指望就是高二被分至文科班,只要分到文科班还有上大学的希望。但是,当时的文科班主任特别讨厌他,死都不让他进文科班,就这样孟非高考名落孙山。
人生就会这样,一个岔路口就决定了一生。如果当时文科班主任对他网开一面,让他进文科班,说不定他就考上大学,就可能没有之后的在印刷厂当工人、电视台当临时工的经历,他的人生就不可能是今天这个样子,而完全是另一番光景了。
但是人生没有如果,这样的结果是由当时当下的环境所决定的。说起来,孟非应该感谢那个文科班主任。
02 印厂工伤, 愤然辞职
高考失利后,孟非通过招聘进入印刷厂当临时工。在印厂的日子虽然苦,但还算平静,工友相处融洽,也谈恋爱了,日子也有了奔头,但是一次工伤改变了他的命运。
1992年6月5日早上,孟非按例擦洗印刷机,因连续上两晚的夜班,一不留神,抓棉纱的左手和按点动键钮的右手没有配合好,机器转得太快,左手没来得及抽出来就本棉纱拖进了两个滚筒之间。事发后,大家都集思广益想办法成功将孟非的左手从印刷机滚筒解救出来(可能不了解机器的运作,通过孟非的描述至今我都不知道他的手是怎么卷进去,又是如何抽出来的,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
休养两个月后,伤养好了,孟非回厂上班,同事们依旧热情,但车间主任对他的厌恶不见好转。致使孟非辞职的导火索是:车间主任莫名其妙地克扣孟非50元春节加班工资。在当时,50元可是孟非一个月的工资的六分之一。加之本来就讨厌车间主任,孟非心中的怒火一下子爆发,拉着同样对车间主任不满的小钱找车间主任发难。结果可想而知,厂长气急大骂,孟非愤然辞职。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其实,如果孟非当时服个软,回厂继续工作还是很有可能的,社长亲自找他谈话就是一个姿态,无奈当时年轻气盛的孟非去意已决。
有时候,人生的很多境遇并非我们主动选择,而是被动地接受。但这些被动接受的境遇有时候也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辞职后的孟非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但不可否认,印厂辞职是孟非开启职业新篇章的开始。
03 走进电视台,转正成名记
从印刷厂出来后,孟非整天无所事事,在妈妈软磨硬泡中孟非最终同意去江苏电视台干起了临时工,但令当时只想混一天算一天的孟非意向不到的是他从此走上了“电视不归路”。
刚到电视台,孟非从打杂做起,不过因为父母是都在电视台,孟非也比较勤快,大家都对他比较好,有活儿都喜欢叫上他。 不到一年时间,摄像、剪辑、写稿、配音这一套活儿,孟非差不多都掌握了。
后来,孟非参加纪录片《西域风情》、《奔向亚特兰大》的拍摄,使其在拍摄和制作方面的业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再后来,孟非进入新闻栏目《都市传真》,从拍摄、编辑、写稿、配音,都是自己来。没多久,孟非转正成了记者。做了记者后,陆续做了一些相当有影响力的报道,业务能力也快速提升,俨然找到了做名记的感觉,综合电视业务能力也是在做记者的时候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我看来,从临时工转正对孟非来说也是人生的转折。转正做记者锻炼了孟非的文字功底,也让孟非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民间疾苦,人间百态,对民生问题有自己的独到的看法。
在做主持人之前,孟非从摄像到记者到编导到制片人,电视台的活,除了领导岗位,孟非几乎都干了一遍。这些经历都为孟非的主持人生涯打下基础。
04 赶鸭上架,初当主播
2002年,江苏城市频道总监景志刚创办了中国电视界名噪一时的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并力排众议大胆启用孟非去当《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的。
这在当时无论是对电视台还是对孟非个人都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决定。启用一个非播音主持专业的光头来主持一档直播的新闻节目,这在中国电视节是没有先例的。
但是事实证明,景志刚眼光独到,发现孟非的长处。《南京零距离》开播不到一个月,收视率就进了尼尔森调查数据的前五十名。两个月后就成为江苏地区能收看到的所有电视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并保持了数年之久,成了中国电视界“零距离现象”掀起了中国“民生新闻”的浪潮。从此,孟非在江苏省火了,大家都记住了这为光头主持人:孟非。
孟非主持《南京零距离》的成功并非由一个因素成就,除了总监景志刚的赏识、不喜竞争的性格特点、历史的契机,我想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孟非的文字功底和前期做记者的经历。
据孟非讲述,当时直播《南京零距离》每天都要写一篇1000字的新闻评论,久年如一日,保守估计写了270万字。这是什么概念,即使是一个专职作家,一辈子的作品字数也不一定有这个数。
深厚的文字功底让孟非对每天1000字的新闻评论如数家珍,当记者的经历让孟非对民生问题多了一份自己的理解。
每一个人的成功绝非偶然,你看到的是人前的鲜花掌声,却未看到在鲜花掌声背后成功者的沉淀与付出,这些孟非也同样经历过。
正如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说某某明星一夜成名,但是我们却没有想过在他成名之前他同样认真地演绎每一个角色,只是你没有看到。那些默默无闻的经历同样是他人生不可分割的部分,只有前面的沉淀积累,才有后来的鲜花绽放。
05 从《南京零距离》到《非诚勿扰》
孟非做了九年的新闻主播。直到2010年,孟非离开《南京零距离》的主播台,开始主持《非诚勿扰》,就孟非的话来说,他主持《非诚勿扰》并非主动争取,而是这个节目没有顶,伯乐景志刚任命,为报知遇之恩的孟非想主持《非诚勿扰》对他也并没有什么损失,大不了重新回到主播台,他从未想过这个节目会给他带来什么。
但《非诚勿扰》已经开播,好评如潮,收视率一路攻城拨寨高奏凯歌,很快就达到“高得不像话”的地步。孟非从此火遍全国。《非诚勿扰》成就了孟非,孟非同样成就了《非诚勿扰》。
孟非用其强大的气场、睿智和幽默、一针见血的表达支撑全场,令人不得不服。孟非对男女嘉宾的提问,往往很对,而且带着自己的立场,有一种不动声色的主观性,并靠着它把握住了现场微妙的平衡。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红军对孟非的成功所做的解读,我很赞同,我想着应该也是孟非所认同的。
他是这样说的:孟非成名前的生活远没有各种报纸杂志文中描绘的那么艰辛和痛苦,他的成功也绝非“超越自我”、“奋发图强”的结果。
在我看来,从默默无闻到光芒四射,从“孟记者”到“孟主播”再到“孟爷爷”,十五年来,除了不同岗位的经验积累和不断丰富的人生阅历,孟非从来都是这个孟非,本质来说,他从未改变自己,一切都是顺气自然,水到渠成。
只不过,不同平台的孟非提供了发挥他不同长处的机会,而《非诚勿扰》,是这些平台中最能体现孟非本色的一个。
看了《随遇而安》这本书,我对孟非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喜欢孟非,因为他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发表观点一真见血,面对尴尬睿智幽默,对待名利洒脱自然,对人亲民活得真实......
孟非:朴实、平淡中透露着智慧,冷静、真诚中显示着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