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非,估计在我们国家没人不知道他的大名了。红遍大江南北、甚至穿越重洋的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的主持人。《随遇而安》是他的自著。书字数不算多,加上照片也就二百五十多页,前半部分是自传,后半部分是他的一些感受性的类似于游记的文字。写作风格正如孟非在自序中所说,平淡。然而读过之后,却深感值得一读,因为比较真实。
其实不一定文采斐然的文字才值得去读,相比之下,我觉得真实的品质更加难能可贵。真实的表达,反而会让读者更有亲近感。
就像孟非在“非诚勿扰”节目中的主持风格,虽然他不喧哗、不手舞足蹈,甚至看不出他的热情,但是他淡定的站在那里,你就能感受到他强大的气场,有一种错觉:这个舞台是孟非的家,他是主人,而嘉宾和观众都是他的客人,整个节目就是他邀请大家来玩的一个party。我想,这就是从容的力量。
孟非给这本书取名《随遇而安》,而这四个字正是书中他笔下自己的成长经历的精华。小学、少年、青年、中年,一路走来,他随遇而安、从容而不忘本心、加上踏实努力,于是他顺利走过挫折灰暗,走到了光明的今天。
自传从出生地写起。孟非出生在重庆,这座地处内陆、充满历史感又带一点神秘感的美丽山城。历史感和神秘感都跟它深处内陆有关,古来巴蜀之地的传说实在太多了。这座山城也很美丽,因为依山而建,大多数其他城市的国人如果去这座城市游玩,肯定会倍觉新鲜,基本上每个小区都是在数不清的台阶之上,而坐飞机从上空俯瞰时一圈圈盘旋色彩鲜艳的梯田美的让人惊叹。在这座美丽的城市,跟着好强漂亮的外婆、老实巴交的外公,“自恋又讲义气”的重庆人中,孟非度过了算是无忧无虑的童年。虽然孟非12岁就离开了重庆,然而这个有着无限魅力的地方,加上童年美好的记忆,也成为了作者美丽的乡愁所在。
12岁孟非的生活转移到南京,虽然终于跟爸妈住在一起了,但是生活环境却是一个不小的转变,尤其是人文交际环境,没了那种亲切和睦的邻里关系,让一个小孩子开始有了孤单感。孟非因为偏科严重导致成绩不好,父母关系也不好,这段中学时代成为他人生中觉得最黑暗的日子,作者甚至用了一个词叫“暗无天日”。因为偏科严重,又没能如愿去文科班,又缺乏家庭关怀,破罐破摔地度过了高中,孟非最终没能考上大学。
孟非高中毕业后父母对他没有多加干涉也并无多帮助,跟着几个混混朋友,开始了社会闲散人员的日子。对于早期父母有能力而却没帮他找一个好点的工作这件事,孟非书中说:“我对此早已释怀,但是从这件事开始,我有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原则:永远不要对别人的帮助有太高的期许,哪怕是你的父母,凡事靠自己。”其实我感觉他多少还是多少有些埋怨委屈的,尽管可能真的如他所说已经释怀。其实从旁观者角度看,彼时父母如果帮了,他尽管可能让他少受一点苦少走一些弯路,而此刻他可能也不会有这样的名声成就了,极有可能就是坐在某个办公室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职员,安逸而平庸。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自己的人生,每个人的家庭都不可能特别完美,我们的父母也不可能完美,然而这些并不妨碍我们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何况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有他自己的问题需要解决,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对自己不抛弃不放弃。
南京一家印刷厂的招工成为孟非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这要归功于他在随遇而安之中对自己的不抛弃不放弃。他没有像别的混混儿一样随波逐流,而是抓住机遇脚踏实地的要给自己一个像样的人生。印刷厂的活儿自然是体力活儿,寒冬腊月里在漏风的车间擦拭机器、满手油墨地印刷报纸、卸几百斤的印刷纸、背石棉网。除了脏累,孟非同时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友爱。虽然苦但是日子也算平静,而且那时孟非谈恋爱了,觉得“日子也算有奔头”。这日子被一次工伤打破了平静,擦洗印刷机的时候他的手卷进了滚筒里,幸运的是被工友及时拯救,保住了手。在家养伤俩月之后回到印刷厂,被车间主任为难扣工资,孟非很有血性地跟他大吵一架辞职了。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第二大转折点,走进电视台。
进电台,孟非的说法是妈妈看不下去他的无所事事,他抱着逆反情绪在闲的皮痒的情况下作为一个临时工进了电视台打杂。从扛三脚架、背摄像机开始干起,开始了电台生涯。因为勤快好学,孟非很快学会摄像技术,能拍片子肯吃苦又自由,就有了机会。有了机会,就抓住。跟组跟项目,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业务水平,而后自然是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临时工终于成为“体面的记者”,奋斗青年继续进步,“陆续做了一些相当有影响力的报道。一下子就找到了一种做名记的感觉。”(在这里mark一下,我认为追逐梦想和成功的路上,心态、激情都相当重要。这种“名记”的感觉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激情之下,总会创造一些奇迹。孟非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得到领导认可,做过轰动一时的报道,真的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后来紧接着幸运开始接连光顾他。(机遇总爱光顾有准备的人。)他成为编导、制片人,遇到一个大胆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领导,他又成为主持人。这位领导创造了名噪一时的《南京零距离》,指令孟非去做主持,这个节目奠定造就了孟非的成名之始。2010年孟非被调到江苏卫视主持《非诚勿扰》,知名度开始从江苏蔓延到全国大街小巷。
关于《非诚勿扰》孟非并没有直接叙述,或许是因着在其位不好评其政的缘故,他引用了两篇别人的评价,一篇胡紫薇写的,一篇张红军写的(这两位我不多介绍了,虽不熟悉,应该算是业内知名人士)。这两篇评论,基本是赞美孟非的业务水平和人物风格的。在胡紫薇文中,“孟非对男女嘉宾的提问,往往很对,而且带着自己的立场有一种不动声色的主观性,并靠着它把握住了现场微妙的平衡”、“台上越激烈,孟非越冷静,话少,看不出什么表情,有时候甚至有点儿旁观者的感受,有点‘与我何干’的感觉”……这些评论都很中肯,看过节目的我深有同感,胡紫薇的文章中还提到在孟非接受到的为数不多的几次采访中,都表明自己过得是平常日子,一家人都非常普通。这个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点。这种态度除了是对家人的守护,也是对自己平常心的坚持,这种淡泊的态度让人更能感受到那种坚定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必将会使他走的更远。张红军的文章评价孟非“睿智幽默、真实自然、表达精准、言行得体”,这些在非诚勿扰的节目主持中,大多也是有目共睹的。我认为最珍贵的莫过于一个主持人能保持这种自然、同时做到得体。大多娱乐节目的主持人难免带了一丝矫揉造作、夸张虚浮,而孟非却能淡定的保持他的冷静自然,又不失得体,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值得欣赏和尊敬。
这本书后面的部分,孟非讲述了工作的时候到新疆、以色列等地的见闻和感触,虽然略平淡,但语言平实而宽厚,也很值得一读,会带给读者对这些地方浅层的观光游览之外的一些深度些的真实的触感。
读完这本书,觉得封面那句话总结的很好:“四十年的经历,真实从容、顺应本心,不执迷、不惘然。”在这个日渐急功近利、喧哗浮躁的社会,从容的生活哲学,不容易领悟,也很难做到,但是我想,我们依然要努力去学着从容生活,在生活的漩涡中不忘初心,在苦难面前不执迷、亦不惘然。Follow
your heart,一步一步从容而行,我想即使生活不总尽如人意,也会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