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乡校,是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好坏的地方。子产就明确的指出乡校“是吾师也”。我认为乡校没有带来民主。
乡校里面议论的人都是一些缺乏知识的农民。他们在乡校里尽管可以议论施政措施的好坏,但他们缺乏知识,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无法从措施上看到长远的利益。就像一些救灾的拨款,要考虑个个地方的损失来拨款,可能某些拨款少的地方的人会不满,就会在乡校中提出认为这种措施不好,但是难道要只拨款给一个地方吗?
在乡校里会有各种看法,没有办法满足所有人,而且那时也尚未发明投票技术来量化表达人民的意思。一个措施的颁布,必定会有人受益,有人亏损,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措施,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每个人观点不一样,所提出的解决办法会不同,众说纷纭的时候,该听取谁的意见呢?
也许,人民的建议根本无法反映到皇宫里。那时的乡校议政功能并未建制化,乡校是有了,人民也在议论了,意见也提出来了,但是传达的人呢?也许这些意见只能在民间传递,但是皇宫里面的人能否听到呢?他们不在意,那么设立在那里的乡校也就仅仅只是一栋楼房而已,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在我看来,古代的乡校的民主质量应该是很低的,那么如今的我们该从古代的乡校上学到什么呢?
乡校这样子的地方,是一定要存在的,因为乡校可以反馈措施的不足与好处。乡校可以是某个设施建筑,也可以是网络乡校,如今的科技为人们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反馈方式。国家要积极并且选择性地听取人民的意见,了解措施的不足,进行改进。国家也要制定法律使其制度化。人们要积极反馈措施的不足,但是也要发表正当言论,遵守法律。
也许古代的乡校民主质量很低,也许子产不毁乡校仅仅只是遵循古老惯例,但是我认为乡校的产生也是人们渴求民主的表现。既然古代的人们就已经渴求民主,更何况思想更加先进的现代人呢?乡校本身的存在并没有阻碍民主,只是其施行过程不完善才导致民主质量不高,所以我认为古代乡校由于施行过程没有带来民主。
6汤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