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发布,亮点纷呈,可圈可点。仅就课程内容而言,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并以活动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如生物学必修课程提出4个大概念,其中之一是“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围绕这个大概念的学习,又提出了4个教学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现就课程内容结构化略陈浅见。
课程的核心是内容。内容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学目标的确定离不开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更要依托内容。课程内容结构化即课程内容建立起结构性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新知识各构成部分之间、新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等相互联系,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性认知。
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理由在于:一是结构化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表现形态,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但不是所有知识都能助升能力,也不是知识越丰富能力就越强,结构化的知识才能对能力的形成起促进作用,因为它有较严密的逻辑性和较丰富的关联度,能较好为知识灵活运用服务。二是结构化的知识强化了知识的整体性。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片段存在的。当学生认识到知识与知识的联系、共通性、互补性,既可使学生形成整体性、系统性知识,也可使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真正纳入自己的知识框架,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结合为一体。
落实到教学上,就要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分享研讨,在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促使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整体认知。基本策略在于:高结构设计,低结构实施。
有人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意味着教育就像农业生产需要一个缓慢发展过程,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还意味着对学生要差别化对待,不是齐步走。从这个意义上,教育教学过程本身不能是高结构。但教学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指向性很强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学需要高结构设计,即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习任务群”(就语文而言)对课堂教学目标有清晰定位与把握,对课堂内容呈现的时序和组织形态有完整考虑,对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生成性问题有充分的准备,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有序性和内在逻辑联系。
具体的教学实施则要求教师尽可能采取低结构的、开放式的教学,体现在对民主课堂氛围的营造,充满支持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建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对生成性问题的灵活把握等。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就是改变知识学习的“碎片化”现状,形成一条有内在联系、螺旋式上升的学习链条,使知识呈现出整体的、网状的结构。(18.01.18《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