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去大一学妹宿舍扫楼宣传的时候,很多学妹一脸迷茫,逮着我就问:
“学姐,我感觉我们这个专业没什么就业前景,我不知道要学什么。”
“学姐,怎么样才能加学分,是不是修不满学分就拿不到毕业证书?”
“学姐,我想拿奖学金,这个奖学金是怎么评定的?”
“学姐,考这个证书有用吗?可以加学分吗?”
我大概总结了一下学妹们的问题,所有的疑惑似乎都绕不开这三件事:专业前景、学分、奖学金。
都是从大一过来的,我理解学妹们对于未来、专业的迷茫和焦虑。“迷茫”这个字眼,可能是大学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了吧。
可能大家对于优秀的大学生活的定义就是积极参加一切活动,加满学分,拿奖学金,在自己有限的大学时间里挂满闪闪发亮的勋章。
这的确没错,但有时候,我们可能把大学生活看得太过功利化了。
“学分、奖学金这些东西固然重要,但是我不希望你们为了这些束缚自我,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并坚持下去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在大学,我希望你们可以培养自己的一门兴趣爱好,比起这些,我倒希望你们能‘玩’四年。”
我也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学姐呀,没什么过人的才能,也没什么额外标榜的特质,唯一比你们有底气的地方可能也只是多了这一年的经验吧。
❤
在网易云曾经看到这么一句话:“从小你觉得念书念得好就有出息,长大后你会发现并非如此。那些知情懂趣的人,往往对生活充满热爱,敢于打破常规。让人有趣起来的,往往是一些看似无用的爱好。这种感觉,就像是你们同在一片沙漠奔跑,你一路前进,他突然拐了弯,你终于到达了另一片沙漠,而他撞见了绿洲。”
你要知道,生活中很多始料未及的惊喜都是来自于这种看似无用的爱好的堆砌。
比起规规矩矩一头扎进学分的洪流里安分守己,我倒宁愿你们以二十秒毫无理智的勇气开始一段爱好的玩乐之路。
坚持下去,说不定就能玩出名堂呢。
教我们古典舞的老师气质颇佳,是能从人群中一眼就相中的姑娘,可是她大学主修的专业却是丝毫未与艺术细胞挂钩的物理学。
凭着对舞蹈的一腔热爱,她“玩”了四年的中国舞,拿到了北舞的特级教师资格证,成为了中国舞蹈家协会的会员。
现在是一位实打实的舞蹈教师,这四年坚持不懈地“玩出了”温婉古典的气韵风骨,掠过她的眼角眉梢,渗人她的骨髓血液,体现在她的谈吐举止中。
玩爱好这种东西,其实更像是一种隐形的投资,它让你以一种轻松的不掺杂物欲的方式投身其中,如果玩的时间足够长,热爱的程度足够深,在某一个时刻,可能只需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成为一笔意想不到的财富。
我们的新闻摄影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讲起他的两位学生,并非是成绩优秀的学长学姐,但却是玩出了名堂的大佬。
一位是进了记者团的摄影记者,后来拍着拍着,在人像摄影的圈子里玩了一段时间,认识了国内一批玩人像摄影的同龄大学生,毕业后在人像写真方面玩的风生水起;
一位是才华横溢的才子,周边人忙着写新闻稿,忙着拍视频剪视频,唯独他与众不同,在写诗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现在是一家出版社的总编,已经出了好几本诗集了。
这些都是很优秀的学长学姐啊,也许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好学生,有着高学历,年年拿奖学金,毕业后找到高薪职位,但是她们身上的魅力却是分外迷人。
要知道,长期玩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一件很有勇气的事,不单单有外来的质疑与亲戚家人的不信任,有时自身也会产生没来由的迷惘和不坚定。
可是,大部分的人在“玩”的路上就死在了明天,他们不知道挺过了明天,原先的那拨人站在终点线外的就寥寥无几,剩下的都是这个行业内的“资深玩家”。
❤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过于认真劲,有时候有点偏执的姑娘。
往往,执者失之。
太过于认真劲,就像站在一个巨大的售贩机前,你满心欢喜地投入了一大把的硬币,“叮叮咚咚”清脆的声音从里面传出,等了好长的光景,玻璃橱柜里五彩斑斓的汽水罐一动不动,隔着玻璃,一种空前的虚无感和挫败感袭来,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后来,一位朋友对我说:“你要是试着以‘玩’的方式,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试着放松一点,把镜头拉远一点,往后的日子才会更加明晰和辽阔。
或许,你“无心插柳”的“玩乐”反而会生发出妙不可言的可能性,就像在衣柜里偶然翻出一笔之前藏着的钞票。
这两种心情是截然不同的啊。
❤
大学玩四年未必是一件坏事,我身边的人有玩着人像摄影的,有玩着手工艺品的,有在舞蹈中无法自拔的,这些看似与她们专业毫无相关的爱好到最后反而能成为她们最专业的拿手菜。
都是很酷的人啊,虽然还未做出什么惊心动魄的大成就,但是坚持“玩”着自己爱好的人本身就自带一股迷人的磁场,无需多说什么,自然有人沉沦。
梁文曾经说过一段话:“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如果你刚进大学,“玩”四年也未尝不可啊,多折腾两下,有些“玩”可能是会得到山呼海啸般的应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