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猫效应
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比如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只是因为一名女乘客坐过了站与司机发生争执互殴,两人的情绪失控,最终导致车辆失控,坠入江中。
当一个人处于情绪失控的状态下,他所做的决定或行为往往是极其不理智,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女乘客。
如果知道自己的情绪失控会酿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她肯定会学着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事情都没有“如果”。
所以,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能力,而这项能力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相对来说都比较敏感、冲动,不懂得收敛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常常会因为情绪失控而做出伤人伤己的行为!
那作为父母,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去做好情绪管理呢?
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首先,我们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其实情绪是每个人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让孩子了解“情绪只是我们内心感受的一种表达手段。
当情绪来了,我们要去认识这个情绪,知道它为什么来,也知道如何从这个情绪中走出去,而不是去压抑它,更不要不计后果地随意发泄。”
但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朋友们常常会忽略孩子的情绪问题!
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在大量观察中发现,父母亲对于孩子力量的掌握、知识的学习一般都很有耐心。
比如孩子学走路的时候,父母们会很耐心地陪着孩子在一次次的跌倒中反复练习,但对于情绪的学习,父母们却没有那么多耐心。
我曾经见过一个初中男生对着父母大发雷霆的场景。
起因是这个男孩的父母答应他月考考进班级前三就带他去心心念念了很久的游乐园玩。结果孩子很努力地考进了班级前三,父母却因为工作忙碌,没能及时履行他们之间的约定。
孩子非常生气,都气哭了,一直责怪父母不守约定。孩子的爸爸听到了就说“哭什么哭多大点事呀,一点小事就掉眼泪那怎么行,这可不是男子汉的行为”。
妈妈在一边附和地说:“好了别哭了,等爸妈这阵子闲下来了一定带你去游乐园玩”。
我们在面对哭泣、发脾气的孩子时,常常一边觉得心疼,一边又觉得烦躁,总是希望孩子赶紧停下来,不要再闹了!
当我们哄着孩子不要闹没有效果的时候,就会采取一些强制的手段让孩子停止哭闹,比如呵斥、打骂。
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绪,这会让孩子产生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有情绪是不对的,爸爸妈妈不喜欢有情绪的孩子。
而这样就会导致两个后果:
一个是孩子在爸爸妈妈面前不敢表现自己的情绪,而是把积压在心里的负面情绪都发泄在了别人身上。
另外一个就是孩子将不敢发泄的负面情绪一直积压在心里面,久而久之就成为了自己的一块心病,导致成长和学习都受到干扰。
其实,当孩子有了情绪,用哭和发脾气来表现的时候,正是我们家长教会孩子做好情绪管理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引导孩子去感知自己的情绪。
在刚才的案例中,孩子大发脾气是因为愤怒,这是个复合情绪,包含了生气和伤心。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这样和孩子说:“儿子,看到你哭了,爸爸知道没带你去游乐园让你很生气,爸爸妈妈没有遵守约定这件事让你感到很委屈。”
当你用同理心把孩子的情绪描述出来时,孩子会感到自己被理解了,这份情绪也会得到缓解,同时孩子也学习了怎么标注自己的情绪,意识到自己正在发脾气是因为委屈。
这一点看起来好像很简单,根本不用花一节课的时间专门讲这件事。但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你因为生气而情绪失控的时候,真的意识到了自己正在经历“愤怒”这样一种情绪吗?
其实,一时冲动、头脑发热等等都是因为我们的理智脑没有在工作。
而当我们在尝试识别自己的情绪,我们就是在运用理智脑思考问题,我们会察觉自己正在经历什么样的情绪。
这个情绪是怎么来的?我们要如何处理这个情绪?当我们开始这样思考的时候,才不会让让自己的情绪牵着鼻子走。
在这里要说一下,情绪并没有对错,每个人都会有“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不要总觉得孩子发脾气了,这属于“消极”的情绪,就要立刻去制止。
帮助孩子平复情绪
作为家长,要接受孩子偶尔的“消极”情绪,引导孩子认识情绪,然后帮助孩子平复情绪。
记得我儿子在初二的时候偶尔早上上学会迟到,有一次孩子起晚了,觉得自己今天肯定要迟到了,他就抗拒去学校,一直在家里很焦虑地走来走去。
我知道情况后就问孩子,你不想去学校是怕老师批评你,还是害怕同学嘲笑你?
孩子说都不是,是怕当打开门时吱呀一声,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落在自己身上,要在那种情况下坐回到位置上,想到这个场景就让他感到喘不上气。
然后我就开玩笑地跟他说:“你大概是把全班同学的目光都当成了太阳光吧,他们齐刷刷的目光会让你烧成灰烬。”
儿子听后长舒一口气,哈哈大笑起来。
为了进一步平复孩子的情绪,我又和孩子一起做了几组深呼吸放松,将孩子焦虑的情绪转化了,当孩子平静下来后,背起书包就去学校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一听到孩子不想上学就开始责备孩子,而是去引导孩子去发现自己不想上学,觉得恐惧的原因,然后再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帮助孩子平复了恐惧的情绪。
下面给大家分享两个帮助孩子平复情绪的小方法,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去帮助自己的孩子:
深呼吸放松法
深呼吸的秘诀是缓慢绵长,在呼气时同时把注意力放在本人两个肩膀上。这样,马上便感到两肩的肌肉开始放松,维持这样的做法,直到双腿、双手和头部都放松,这时,他整个人都已经进入放松的状态了。
能量平衡法
让孩子坐着或站着,双脚与肩同宽。双手十指相触,自然放置在腹部处,保持深呼吸。这样可以快速从焦燥中恢复平静。
最后,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等到孩子情绪平复之后,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一些认知层面的分析,让孩子了解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认真地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件事情发生之后,我们为什么会产生“高兴”或者“生气”之类的情绪呢?
就拿孩子考试没考好这件事来说,有些父母觉得无所谓,下次努力就好,可有些父母就会对着孩子大吼一通。
其实呀,我们的情绪来源大多是因为我们对于事情的解读,而不是这件事情本身。
同样是孩子考试没考好,抱着“一次没考好不代表孩子永远都考不好”这样一种信念的父母,就会觉得无所谓,不会去责怪孩子。
而抱着“一次考不好就代表你最近学习不认真,以后成绩就会更差”的信念的父母就会越想越焦虑,然后把自己的焦虑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所以,事就是这么一件事,但对这件事的不同看法就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情绪,做出不同的反应。这也就是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的,其中A表示诱发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个体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阿尔伯特·艾利斯认为“人们不会受到事物的干扰,而是受到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的干扰。”
而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情绪困扰,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他抱有不正确的信念。
之前我接到过一个初中女孩的心理咨询,她有余光恐惧,总觉得别人在看她、讨厌她、在后背说她坏话,所以她觉得很痛苦。
有一次我在跟她通话的时候,被我儿子听到了,后来我儿子就跟我聊起了这个话题,他说他在上初二时有段时间也总觉得别人都在看自己,给他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然后我就问他后来是怎么解决的呢?孩子说一开始也很不舒服,但后来就想,他们看我是因为我长得帅呀,长得帅被看看也就无所谓啦。
我听后会心微笑,看来我儿子把ABC理论用的很好。其实,事情都是中立的,就看孩子如何解读它。
情绪既然不是外界人或事的产物,而只是自己的信念的产物,那么要掌控和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得总自己的信念出发。
当孩子总是产生消极情绪的时候,运用情绪ABC理论,去帮助孩子改变看待事情的角度和信念,这样就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改变心态了。
关于如何引导孩子掌控自己的情绪,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
做积极父母,育乐观孩子,祝福所有的家长做智慧父母,陪伴孩子顺利地渡过这一人生美好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