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39岁的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叫做《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在这篇文章里,他呼吁中国人要关注“家庭改革”。鲁迅在文章中针砭时弊,指出当时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所以,改革家庭的方法,关键在于家长们要学会放眼未来,“解放子女”,而不是刻板地以自己为中心,用所谓的“孝道”逼着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1929年,49岁的鲁迅晚来得子,由于孩子是在上海出生的,所以鲁迅为他取名为周海婴,意思是上海出生的婴儿。他是鲁迅唯一的孩子。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如果步入中年才有了孩子,一般都会对孩子十分溺爱。但鲁迅却与众不同——他虽然对孩子十分宠爱,却并不溺爱。他对周海婴的教育,完全遵循了十年之前他所写的《我们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的主旨思想。在鲁迅的教育下,周海婴后来成为新中国的无线电专家,长期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一直升到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
那么,鲁迅是怎样教育周海婴的呢?从鲁迅的育儿经历中,我们又能学到哪些经验呢?
鲁迅写过一首特别著名的诗,叫做《自嘲》,这首诗里面有两句话很有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但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其实还有另一层含义。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景公对自己的孩子非常宠爱,经常花很多时间陪伴孩子。有一次,他的小儿子晏孺子想骑到牛身上去玩耍,可是晏孺子这时候岁数还太小,齐景公哪里放心得下让他骑牛呢?所以,于是就自己趴在地上,嘴里咬着一根绳子,让儿子爬到自己身上,拽着绳子,把自己当牛骑。不料,儿子不小心跌倒,结果把齐景公的牙齿给拽掉了。后来,“孺子牛”就成为了一个典故,表示父母对子女的疼爱。鲁迅在这句诗里面,把“孺子牛”的概念给升华了,但实际上,他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本着“孺子牛”的精神。
大家想一想,齐景公在逗孩子玩的时候,把自己当做牛,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齐景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了工具,而不是主人。真正的主人,是牵绳子的儿子。我们刚才也说过,鲁迅认为,改革家庭的方法在于,家长们要学会放眼未来,“解放子女”,教育的核心和重心,都在孩子身上。所以,我们可以把鲁迅的教育理念归结为四个字——“以人为本”。或者说是“以孩子为本”,父母充当的只不过是“工具”的角色。
鲁迅的具体做法,包括三个部分:
首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以保存孩子的本真为第一要义,顺其自然发展,家长不得人为地改变孩子的本真。
所谓的“本真”,指的是孩子的天性,包括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处世方法,等等。那么,鲁迅是如何保持周海婴的“本真”的呢?
1936年,鲁迅去世,这一年周海婴年仅8岁。虽然鲁迅陪伴周海婴的时间很短,可就是这么短短几年时间,鲁迅却塑造了周海婴一辈子的品格。
周海婴从小时候开始,就很喜欢一种名叫“铁积”的玩具。这是英国人发明的一种益智玩具,
用各种金属零件,组装成小汽车或者起重机之类,有点像今天的乐高积木。传统的中国家长,
尤其是知识分子,一般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让孩子从小把注意力花在读书和写作上,鲁迅却对周海婴摆弄小机械的喜好十分支持。
后来,周海婴长大后,甚至还用自己积攒几年的压岁钱,报考了南洋无线电夜校。所以你看,周海婴其实在很小的时候,就跟无线电结缘了。这不得不说得益于父亲的影响。
之后,周海婴考上了北大物理系。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同学们在无聊的时候,都喜欢聚集在一起打桥牌、跳交谊舞。周海婴出于好奇,偶尔走去观看。由于周海婴的老爸鲁迅实在是太有名,结果,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什么“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之类的风凉话。这件事,后来甚至还上了报纸。
此时鲁迅已经过世多年了,假如他还活着的话,一定也会支持自己的儿子吧。因为鲁迅说过这样一句话:“极力不给他打击,不愿多拂逆他的喜爱,除非是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除了尊重孩子的“本真”,鲁迅还非常注重对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
鲁迅曾经说,教育孩子,要“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
这句话包括三个关键点,分别是,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高尚的道德,以及对新事物的包容精神。
在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方面,鲁迅给周海婴提了不少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他在遗言里强调的“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他并不鼓励孩子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无所事事地过一生。
所以,周海婴从小就喜欢无线电,鲁迅不仅不反对,还很支持。鲁迅去世之后,夫人许广平也一直沿用鲁迅的育儿方式,教导周海婴找到自己的职业。
在道德方面,鲁迅时常告诫周海婴说,在外面不要以“鲁迅的儿子”自居,要懂得谦虚、淡泊。大家要知道,当时的鲁迅,那可是全国闻名,不管是国民党政府,还是各地的军阀,又或者是社会上的各界名流,都对鲁迅礼让三分。周海婴只要摆出“鲁迅之子”的名号,走到哪儿都能吃得开。可是,在鲁迅和许广平严格的教导下,周海婴从来没有这么招摇过。所以,虽然是名人的儿子,但周海婴小时候的玩伴有很多,大家都很乐意跟他交朋友,因为不知道他真实的身份,反而可以有个快乐的童年。
晚年的周海婴说过,他对名与利想得不多,看得很淡,只想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而这种淡泊名利的道德水准和人生态度,是鲁迅教给他的。
此外,在对新事物的包容精神上,周海婴也受到了父亲很大的影响。比如,在10岁那一年,周海婴迷上了照相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照相机作为一种新事物,算是非常稀罕的玩意儿,绝大多数人面对这种“高科技”产品的时候,都有点望而却步。然而,当时的周海婴尽管只有10岁,可是却很快就接受了这种新事物。终其一生,周海婴都对照相机情有独钟,在之后70年的时间里,他一共拍了两万多张照片。现如今,这些照片中相当大一部分,都成为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史料。
鲁迅曾经说过,他希望儿子可以成为一个“敢说、敢笑、敢骂、敢打的人”。这句话里面,也透露出了鲁迅“以人为本”的育儿观。
那么,我们从鲁迅“以人为本”的育儿观中,可以学到哪些经验呢?又可以反思些什么呢?
首先,要想做到“以人为本”,就得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未来上,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打着“为孩子着想”的幌子,实际上却是让孩子顺着自己的心意发展,甚至是为自己服务。
许多父母把家里的小男孩送去学数学,在父母看来,学数学好啊,未来可以当数学家。有一技之长,难道不好吗?但实际上,你觉得作为一名男生,他真的喜欢枯燥的数学吗?他自己喜欢还好,不喜欢的话,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痛苦。还有些家长,只要孩子稍微有一些贪玩,他们就会说:“你怎么这么不孝呢?我们辛辛苦苦供你上学,你怎么能这么对待我们呢?”这种做法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压迫。
所以,教育孩子,重心和关注点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而不是动不动就教训孩子“你要这样做,否则你怎么对得起我”;“你要那样做,否则我就会不开心”;“你必须做什么,我是在替你着想”。
“以人为本,解放孩子”,就是要真正地为孩子自己的未来着想,而不是总想让孩子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其次,在教育孩子时,要以“保证孩子的本真、顺其自然发展”为基本原则,尽量不去干扰孩子的天性。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本真。比如,周海婴从小就喜欢摆弄电线,或者是拿着照相机拍来拍去。这是他的兴趣和爱好,也是他的本真。鲁迅没有干扰周海婴的个人爱好,而是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而就是这两项小时候的兴趣,一个成为了他的职业;一个成为了他坚持一生的爱好。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或者国家要员,你是不是会刻意地让孩子,从小就沿着你的发展轨迹发展呢?所以,在生活中,许多家长都在极力地干扰孩子的选择。
网上有人曾经发过一篇帖子,发帖人说他至今最恨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原来,从高中时代开始,他最喜欢的就是法律,希望有一天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可是,高考录取通知书出来之后,他却非常困惑,因为他本来能考上一所985高校的法律专业,可结果却被一所末流一本高校的会计专业给录取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的志愿被母亲偷偷地给修改了。在母亲看来,以后做一名会计,工作稳定、收入也还不错,比做什么律师靠谱多了。大二那一年,他准备换专业,可是母亲又以自杀作为要挟,拒绝孩子换专业。就这样,在母亲的干预下,他从此之后对学习完全丧失了兴趣,渐渐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在我们身边,类似的事情也每天都在上演。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家长偏要孩子学武术;孩子喜欢看书,家长偏偏以耽误学习为由,禁止孩子看书……然而,在鲁迅看来,我们应该尽量顺其自然,让孩子们自由地发展。
当然,说到这你可能要说:这样做是不是太纵容孩子了?万一孩子贪玩怎么办,沉溺于游戏怎么办?又或者,孩子的思想道德败坏怎么办?打架、偷窃、吸毒怎么办?我们难道也不能干涉吗?孩子如果思想刻板、呆滞,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别着急哟,根据鲁迅先生的育儿经,我们还能学到第三条经验: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和高尚的品德,以及对新事物的包容精神。他把这作为一条辅助手段,拱卫孩子的本真和天性。
当孩子有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孩子们就不会玩物丧志。在日本,母亲会趁着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带着孩子一起整理房间,学习如何收纳。在母亲的影响下,大多数日本的小孩子,都很热衷于整理自己的卧室,把自己的物品收拾得整整齐齐。这其实就是一种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具备了这两个要素,孩子们就会发现,除了游戏等娱乐活动之外,劳动一下,也很有意义。
同理,当孩子有了高尚的品德,孩子们就不会在生活中犯一些诸如打架、偷窃、吸毒之类的严重错误。所以,你可以以身作则,比如,多帮助陌生人,多尊重老年人,在生活中谦虚、文明,给孩子当好榜样,教导孩子掌握“纯洁高尚的道德”。一个品行高尚的孩子,是不容易误入歧途的。
最后,当孩子们掌握了对新事物的包容精神之后,他们就会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与时俱进,接纳更多新东西。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多带孩子学习新知识,接触新理论、新事物、新东西,并且教给他们如何学会包容、学会接纳,这样才能把握住时代潮流,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更多的成绩,探索出更多的可能。
我们从鲁迅“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中,可以得到三点经验:第一点是,要想做到“以人为本”,就得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未来上,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第二点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以保证孩子的本真、顺其自然发展为基本原则,尽量不去干扰孩子的天性;第三点是,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高尚的品德,以及对新事物的包容精神,把这作为辅助手段,拱卫孩子的本真和天性。
鲁迅说过:“小时候不把他当人看,长大后他就做不了人。”
教育孩子,还是要“以人为本”,把他当个人,以孩子为中心,解放孩子,而不是自私自利,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