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余亮老师说,热爱文学的人,要把最好的时光留给写作。而不是酒足饭饱之后的垃圾时间才想起写作。
真的决定下来书写是2022年7月,快两年了,从艰难的无从下笔,可以书写2000字,从不敢当众发言,到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特别高兴的是,对文字有了敏感度,抓得住文字的重点,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受力,洞察力,第一次的投稿居然也中稿了。这些有形或无形的成长,是对我最大的鼓舞。
当然也有很多次,因为没有完成既定的任务,写作,跑步,学习,让我沉浸在无限的悔恨当中。那种自己对自己失望的感觉痛苦极了。
每一天的确应该有明确的计划,暂不说未来的,只要能抓住此刻当下,也就意味着未来不会太失望。
要事优先原则,必须把跑步,写文放在首位。跑步5公里的坚持是基本数。强健的身体是一切的前提。写文也必须安排在早上,很清醒的黄金时段。这两件事是一天美好生活的前提。
把画画当成放空自己时的享受,最好安排在午后,小睡起来时段,这段时光也是极度清醒美好的。最近听作家朋友解构文的结构,也会谈到绘画艺术,甚至会把绘画与写作相结合。我暗自窃喜,我的选择没有错。艺术都是表达美,传递美,甚至有些基本理论是相通的。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写作为什么没有取得世俗的进步,很多时候是完美主义作祟,总是想的太多,把大量的时间耗在该怎么写,找好的模板,然后仿写,最后磨蹭到一天耗尽,夜晚又在无尽的悔恨中的度过,如此的往复循环。对于新手,写写写,比什么都重要,先写出来,在原有的稿件上不断地修改,对比,需要渗透大量的耐心,而不是陷入空想,然后树立无数地假想敌中。最后自己把自己给吓死了。陷入严重地内耗!
庞老师在讲文章地结构时,讲到了死皮赖脸读书法。他读大量的经典散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另外破析文章的结构,他像庖丁解牛一样把优秀文章分析地异常清晰。我反思自己读书读的太肤浅,只是了解浅显的故事情节,只知传统的起承转合。并没发现好文章背后的脉络。是多边形,或多重组合。他谈到鲁迅是结构方面的大师,需要大量仔细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
今晨早期锻炼,草草听了庞老师的课程,似懂非懂之间,还需细细体悟。
想的太多,做的很少是我的毛病,这个需要立马改。应敏于事而慎于言。怎么改,立足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莫让时间的贼偷走原本属于我们创造美好的时刻。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先战胜自己,把握好自己再说。也许这就足以我们探索一生。是活成一棵树,还是长成一株草,一颗花,全凭自己选择,自己努力。还是做树吧,树可以从身体里长出新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