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礼记·学记篇」
我今天陪儿子去朝阳公园散步,偶然间遇到一家人。
爸爸妈妈和姥姥带着三岁左右的孩子一起到公园玩。他们吵的过程中我大概能猜到,应该是孩子向前滑着滑板车,遇到了另外一个小朋友挡路,一下就把挡路的小朋友推开了,爸爸妈妈觉得孩子没有礼貌,孩子委屈并任性的大哭着,于是就伙同姥姥一起在空地上「搭台子唱大戏」了。
先是爸爸上阵,爸爸苦口婆心的对正在大哭的孩子说,“如果是你挡住别人的路,别人推开你,你愿意这样吗?愿意这样吗?爸爸问你呢...”。
妈妈在旁边不耐烦的对爸爸抱怨道,“你这时候这样说这些有什么意义吗?”。
爸爸反击,“我不是在教育他吗?教育他怎么不对啊?”。
孩子的哭的更大声了。
孩子姥姥这时信心满满的出场,“宝宝,你这样跟姥姥学,小朋友请你让一下,我要过去,你这样说小朋友就让开了”。
孩子继续大哭。
妈妈这时候已经实在忍耐不了了,于是把老人斥到旁边,抱起孩子嗲嗲的说,“宝宝,要是你碰到有小朋友挡住你,你就说,对不起请让一下,如果对方不听,你就“呲溜”一下从他旁边绕过去。来,你说一遍,说好了一会儿妈妈给你买你喜欢的玩具”。宝宝从大哭,转成间歇性大哭,时不时的还回复妈妈一两句。
这时候姥姥要来帮腔,妈妈一声“怒斥”,“你别说话”。
爸爸一脸铁青的站在旁边喘着粗气,估计心里默默想着,这孩子要是再惯着不“教育”就麻烦了,爸爸叹息着一直望着孩子和孩子他妈。
这一幕似曾相识。在我们生活里面好像可以经常见到。这家人生动的表演了一组叫做「教育」的大戏。
这家人绝对是一家好人,为什么?因为他们看到了孩子不礼貌的行为,希望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他们也的确是在「教育」了,很显然,「教育」的结果是毫无作用。
姥姥也是耐心的姥姥,从头至尾一直在旁边“照顾”着孩子,虽然她有点像捧哏的演员,一哼一哈都在配合爸爸妈妈的训话,但是最终也未见成效,而且还碰了一鼻子灰,费力不讨好的被女儿呵斥。
当然,还是妈妈有办法,至少知道贿赂孩子,至少孩子听到她说的条件了,但是这件事发生之后,孩子的品格和行为会做出改变吗?
这可不好说。
身教者从,言教者讼
其实,我也曾像这位父亲一样,妄图通过逻辑思维,摆事实讲道理来「教育」我的孩子。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间,这种“说的教育”就已经几近失败了。反而是我的孩子在不停的劝我,“爸爸,你别老说了,我都知道“。这可是出自一个四岁多一点儿的小孩儿之口。
我的一个二十年的朋友曾经偶然中给了我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说起来,其实极为简单。
孩子总是健忘的,他们会不停的犯错,不停的学习。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不厌其烦的提醒。
老陈告诉我,遇到这样的问题,只需要告诉孩子:下次要有礼貌,要对前面的小朋友说,“对不起,我过去一下”。
仅此而已。
关键是,也许未来你的孩子会遇到大概二十次小朋友挡路的情况,他也许会做错二十次,仍然会推开挡路的小朋友,但是作为父母,我们仅仅需要“每一次”都这样提醒自己的孩子应该怎样做。
如果你是一个有经验的父母,你就会知道,孩子通常是从你的行为上来学习怎样与人相处、处理事务的。就像我如果希望我的孩子见到老师有礼貌主动打招呼,那么作为孩子的父亲,我每次见到孩子的老师,我就必须要大声的、毫无顾及的对老师说,“老师,早上好”,就像我也是这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
渐渐的,孩子就会学习你的行为。终于有一天,你根本不用做任何提醒,孩子自然就知道礼貌待人了。
收起自己的情绪
教育子女,不要有情绪,你的道理和要求不会伤害孩子的心,多说几次便可,而你的情绪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致命的。不要总是觉得我的孩子不礼貌,让我丢了面子;老婆不听我的,让我怎们领导这个家庭;老人总是瞎搅合...等等。这些情绪,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毫不损失的显现出来。
因为,你的孩子是世界上最敏感的灵性生物,你的一点善意他都会体会到;相反的,你的一丝嗔恨他都会感觉出来。
总之,道理说的越少越好,而多提醒和规范言行。别没事儿在公园里面演大戏。
大卫李 原创
题图来源: unsplash.com
题图作者: Quino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