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三个层级:一级问题---手指思考;二级问题---头脑思考;三级问题---手脑并用。
————————
今日阅读:第四章 案例4-5
✅ 主题:备课时,请不断“蓄水”
➤ 4.三级问题带你进入深度学习
➤ 5 .青年教师应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模式
————————
【今日思考】:直接教学模式虽然位列“十大经典模式”之首,但近几年来却饱受诟病。直接教学模式一定是低效的吗?
4.三级问题带你进入深度学习
一级问题-手指思考
用手指就能找出答案的问题。
在本杰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中,一级问题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在诺曼·韦伯的知识深度教学法中,一级问题属于“回忆/重现”层次。”这类问题是学习的基础与起点,是绕不过去的,是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级问题-头脑思考
问题描述为“侦探问题”。
冷静地观察、分析、比对、推测,要动脑思考,要沉浸其中,要“好好想”
教师提这一类问题时,常用的关键词是“为何”“如何”怎么”,学生则需要直面文本,做出推断、分析,得出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
在本杰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中,二级问题属于“应用”和“分析”层次;在诺曼·韦伯的知识深度教学法中,二级问题属于“技能/概念”层次。
三级问题一手脑并用
解决这一级问题,学生需要手脑并用才能获得答案。
在本杰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中,三级问题大多属于“综合”和“评价”层次;在诺曼·韦伯的知识深度教学法中,三级问题属于“拓展性思考”层次。
“手”主要是指动手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提取关键信息。
在教学中要指出思考的路径,告诉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之后,如何分析问题,链接生活,最终解决问题。
三级问题包含着一级问题、二级问题,也可能是从一级问题推导出来的。学习活动应能促使学生进行更为深度的思考,学习的核心应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索。
青年教师应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对教师设计教学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十大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就像处方或蓝图,可以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介绍了模式本身的特性:
①是反映了人类如何学习的研究成果。
②可以在之后的教学规划中得到运用。
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④带领学生经历特定的、有序的和可预见的教学环节。
⑤造用于广违的、多先化的学生、年级和内容领域。
⑥有助手挑判性思维发展,也有利于学术性内容和技能的形成发展
⑦是成熟的专业工具,需要我们花时间学习和关注。
直接教学模式虽然位列“十大经典模式”之首,但近几年来却饱受诟病。直接教学模式一定是低效的吗?
直接教学模式并非一定低效,其效果取决于教学目标、内容特点、学生学段及使用方式。以下从核心逻辑和适用场景展开分析:
一、直接教学模式的核心价值
直接教学模式以教师主导、结构化讲授、即时反馈为核心,优势体现在:
- 知识传递效率高:对于概念清晰、逻辑严谨的内容(如数学公式、语法规则、科学定义等),教师通过直接讲解可快速帮学生建立知识框架,避免学生盲目探索的时间浪费。
- 基础薄弱学生友好:对学习能力较弱或缺乏前置知识的学生,直接教学能提供明确的学习路径和示范,降低理解门槛。
- 可控性强:教师可精准把控教学进度、重点和难点,确保核心知识被高效传递,尤其适合课时紧张的场景。
二、“低效”批评的根源:滥用与误解
直接教学模式被诟病,更多源于不当使用而非模式本身:
- 忽视互动与思维激活:若沦为“填鸭式”讲授,缺乏提问、讨论、实践等环节,会导致学生被动接受,难以深度理解和应用知识。
- 适配性不足:对于需要创造性思维、探究能力或实践操作的内容(如艺术创作、科学实验设计),直接教学难以满足需求,强行使用会显得低效。
- 缺乏个性化调整:若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如认知水平、学习节奏),采用“一刀切”的讲授方式,会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或“吃不饱”。
三、高效使用的关键:合理定位与优化
直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用对场景和方式:
1. 适配核心知识教学:在概念定义、原理讲解、技能基础等“必须掌握”的内容上,直接教学效率显著。
2. 结合互动设计:通过提问、即时练习、案例分析等方式打破单向讲授,例如讲解数学公式后立即让学生尝试应用,及时反馈纠错。
3. 与其他模式互补:将直接教学与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结合,例如先通过直接讲授奠定基础,再让学生分组探究应用,实现“讲授—实践—深化”的闭环。
结论
直接教学模式本身并非低效,其价值在于高效传递核心知识,而“低效”的批评多源于滥用或不适配场景。关键是明确其适用范围,通过互动设计和模式互补,发挥其优势,避免沦为机械讲授。没有绝对低效的教学模式,只有不合适的使用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