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早饭后,撑着雨伞去了电影院,许是下雨的缘故,加之又是工作日,影院里人迹寥寥。
候场的时候,坐在走廊里的长凳上,在手机阅读软件上翻看《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朱生豪真是说情话的高手,那些肉麻的情愫自其笔端流出,没有丝毫粘腻感,倒多了几分真挚和俏皮。
那刻倒有些羡慕宋清如,有那样的男人爱着,写着文辞美妙的情书。算起日子,到今天,与异地的男友已经相恋六年整了,他不擅文字,深情都在心里、在眼里、在日常点滴里。朱生豪说“能够早些老去是幸福,只怕挨那挨不尽的寂寞”。我想自己能理解他那种“长相思,摧心肝”的悲凉,可我又真的理解他那份浓稠的思念吗?昨晚还在跟男友视频,对着手机里的旧照片捡拾遗落在时光深处的旧故事,视频中我们的距离仿佛只是那层薄薄的手机屏幕。他离我不远,可却万水千山。
朱生豪生活的时代,感情的维系还只能靠着雪片般络绎纷繁的书信,那种思念是刻骨的,不曾被现代社会的便捷稀释过,仅只凭靠着一颗心痴痴煨煮着。
当下的人们多幸运,不用再耗费心思描摹感情,不必再翘首苦盼往来鱼雁,只需点开视频,就能见到想见的人,无须像朱先生那般“挨那挨不尽的寂寞”。
生活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真好,怀着这样的感慨进了放映厅。电影《敦刻尔克》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科技发达的西方现代社会。
电影一开场,漫天的招降单像秋风里的落叶盘旋在空中,几个背负枪支的英国士兵在飘洒着招降单的街道里游荡。翻飞的传单,拧不出水的龙头,被击毙的颓丧的散兵,电影一开场就奠定了紧张而凝重的基调。
观影的一百多分钟内,这种紧张感和压迫感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愈发强烈。影片通过海、陆、空三个叙事角度描画,运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三条线解构再重组。诺兰以这种方式将这一历史事件压缩进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将其加上醒目的视觉相框,让它从历史的墙篱上凸显出来。英军战机一小时的空中作战过程被剪碎后交织在海、陆两条线中,使得情节更加紧凑,战争的紧迫感不言自明。
虽然安坐在放映厅的椅子上,但内心一直处于恐惧和紧张的状态下,仿佛自己身处其中,正历经着这场战争。虽然影片中并没有出现血腥的画面,却将战争的紧张与残酷渲染到了极致。在为数不多的台词里,可以得知官方宣称的“英法联军手挽手肩并肩共进退”其实只是空泛的政治说辞,实际上撤退的任务只是为了退回三四万的英军为英国本土保存实力。这不免让人唏嘘,可制度的思维方式与人不同,基于制度作出的决策只考虑保存可供维护制度的力量,这里没有“小写的人”的利益。所以,为了保存实力,减少不必要的折损,英方并没有派出足够的军舰和战机接回被困军队,而采用了征用民船的方式。
影片以“月光石号”船为典型代表,刻画了民用船舶队伍的普通百姓为大撤退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月光石号”船主道森说:“战争是我这个年纪的人发动的,却让你们这些年轻孩子去战场送死。”这些制度外的普通人以道义和人性去衡量冒险营救的意义,他们看到的是拥有鲜活肉身的“小写的人”的生死,是生命的价值。
英军战机驾驶员法里尔在燃油耗尽后沙滩成功迫降和救援民船的平安抵达通过剪辑重合在一起,标志着大撤退的成功,紧张的气氛得以缓释。而火车上里报纸上丘吉尔的宣言和法里尔燃机被俘都暗示着更残酷的战争还将继续。
走出放映厅,影片中轰炸的场面一直在脑海盘桓不去,我暗自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可技术的发达使生活日渐便捷的同时,也增加了战争的惨烈程度,当科技研发的尖端武器瞄准人自身时,便使得战争成为更加高效的绞肉机,大轰炸顷刻夺取成百上千的生命。影片中德军的狂轰滥炸为大撤退蒙上了恐怖的阴云,可这阴云更像是一种异于人身的野蛮力量。影片中没有出现德军士兵的面孔和声音,而盘旋的德军战机、密集的子弹、突袭的鱼雷,这些现代文明制造的先进设备怪兽般摧毁着人的肉身和精神。撇开所谓政治权谋和阵营分野,大撤退乃至整个二战,惨烈的创伤更像是人造武器对人的反攻和大规模屠杀。想及此处,不觉战栗。
返程,撑伞走在雨里,我想自己无法体会朱生豪的寂寞,那个笨重而匮乏的年代,传情只靠书信,等待和思念都那么漫长、磨人。他对爱人宋清如说:“心里气得很,没有吃的,没有玩的,没有书看,没有歌唱,你又没有信给我,如何活得了!” 看到此句,不禁濡湿眼眶,我竟有些羡慕他的烦恼,思念是多么美好的意象!身处这样一个便捷的时代,即使相隔千万里,都可以即时联络。这样的情貌,反倒少了些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