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也是到40岁才想明白的。
这两年由于新冠疫情,经济不景气,好多人失业了。不仅有成熟的职场老人,更多的,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我们最近听到的内卷,鸡娃,无一不透露出内心焦虑,恐惧的情绪。明明对未来没有信心,却要给自己打“强心针”,欺骗自己,只要我足够努力,足够优秀,就一定会成功!
但是,不现实的。人人都知道成功是99%的汗水,外加1%的运气。看吧,99分都拿下了,付出那么多,只差1分就满分了。其实,不是哎。因为你的天赋就只能走到99分了,是你的极限了。
爱讲历史的王老师,在《古人如何生活》一书里,提到古人的科举制度,说从秀才到举人的考试,真的就是鲤鱼跃龙门,成功率只有0.6%。哇塞!比北大的录取率更低。有人少年神童,10几岁就考取秀才;有人天资平庸,通过努力不懈,60岁才有资格参加乡试。所以,看到耄耋老人和稚嫩少年一同考试的场面,就不足为奇了。小时候读到范进中举的故事,觉得中了举人就高兴得发疯了,太夸张了,太可怜了吧。现在想起,古代的读书人只有科举才能做官,对于贫寒学子是唯一上进的出路,所以才会喜极而泣,乐极生悲。
那回到正题,为什么刚入社会的年轻人,会碰得鼻青脸肿?因为无知。是的,我也是到了不惑之年,才敢这么回答你。那年轻人肯定不服气,甚至有些硕士博士的学霸,要质问我:“我们这么高学历,不是白白得来的,哪里无知了?” 好的,请问,知识是什么?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毛主席说过“实践出真知”,所以大学里学到的理论,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转化成你的知识,是不是这个道理?
我们常听说,现在的毕业生,进到企业里什么都不会做。你肯定会反驳,读了这么多书,怎么可能?那我给你先讲个故事。公司新招了一个大学生,主管让她去复印20份会议材料,她走到复印机旁,连纸都不会放,印出来全是空白的。一个同事路过提醒她,要复印的这面朝下。然后她忽兹忽兹印好一大堆放在主管桌子上,领导瞬间无语,批评她“你怎么连要双面复印都不知道,这样多浪费纸啊!” 她回答,你也没有说要双面啊…从大学生的角度,自然觉得是领导没有交代清楚。但是,身处职场,你已经不是小学生了,不会有人手把手教你做事的。你不懂就要问,不要想当然,更不要不懂装懂。这和你的学历,证书都没有关系的,是另一种能力。
然后我们再说说,另一个年轻人碰得鼻青脸肿的例子吧,还是说我自己。我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外贸公司的单证员。坐办公室,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收入也在同龄人中属于中上水平,听着不错吧。可我这只小菜鸟,在工作的第一年处处碰壁,吃了不少苦头。作为新人,我自然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的,但是常常有一些不是我的责任,让我来背锅。比如,组长让我去楼下找某某盖章,还说如果她不在,我们就自己盖,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快去快回。我就傻乎乎去了,果然那个盖章的人不在,我就直接把桌面上放的章拿了盖上,回了办公室。结果第二天,我的主管叫我过去,严厉地批评我,怎么可以自己盖章?我一时好委屈,说昨天是组长叫我去的,说自己盖就可以,而且一直是这么做的。组长当然不承认,说你这个年轻人怎么这么自说自话的,我根本没说过这话。你看,就是这么狗血,新人只好背锅了。但是我真的没错吗?不对,是我错了。一开始我就没有原则,人云亦云,然后别人叫我怎么做,我没过脑子就做了。所以,我也是因为无知,所以犯错。
承认自己的无知,也许一时有些困难,不过不要紧,缓缓就好了。小时候,我们都爱看《十万个为什么》,那时我们多无知啊,但是,接收到新知识,却又那么快乐。长大后,思维定势让我们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恰恰相反,我们其实更无知。我们变得越来越保守,不愿意学习新鲜事物,抗拒新的思想观点,排斥一切和自己相左的意见,就会变得越来越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