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游记》的一点感悟
吴承恩书写了西游记的神话传奇,杨洁把传奇搬上了电视荧屏,创造了一份奇迹,而我,只是一个观众。关于《西游记》,真真正正的算是一本经典小说了,不仅涵盖了神话,还带有幻想,兼顾风土人情,世间少有。四大名著为什么这么风靡,一方面是由于小说更加注重故事性,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明朝时代人们的观念进一步解放,更加世俗化,注重现实社会的看法。所以明朝的时候小说特别盛行。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不是没有道理的,《皇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山海经》等等都可以成为“经”。可是李时珍花费了大半生的时间去调研走访写的《本草纲目》都不敢冠名为“经”!说明了经典是需要用时间去回味,去品读了。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西游记》开篇便有诗云,且不说诗内容,但这种开篇方式,现代小说作家估计也没几个有这样的文化功底吧!
《西游记》,写的是唐僧师徒四人从唐出发,前去西天佛祖处求取真经。其实,西游里面的哲学问题已经抛给了读者。
“敢问师傅从何处来啊?”“打哪里去呢?”
“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往西天而去。”
一来一去之间就给读者解答了哲学问题,也解决了归属问题:不管走的再远,心永远是属于国家的。
这西游之行,看似是师徒四人组团去印度旅游的故事。实际上写的是唐僧一人在去求法的心理磨练。孙悟空代表了他的自由狂放之心,可是还是被套上一个紧箍咒,这个紧箍咒不是其他,是传统的观念在束缚他的天性,也是束缚住了他的毛躁心理。猪八戒好吃懒做,遇到事情就要散伙分行李。也是在影射唐僧内心的惰性,人都有惰性,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会有想占有的心。八戒就是让他戒掉自己的贪欲,能一路不受影响的坚持下去。沙悟净代表了他内心的坚持,恒心,和对梦想的坚持,任劳任怨,再苦再累都要坚定的跟着自己的师傅,这个师傅是唐僧自己内心最坚定的信念。
如此说来,西游记确实可以被视为经典名著了,描写人物内心丰满,语言精炼,确实为小说中很少有的坚持。
说到这里的时候,就不得不说到一位人物,杨洁导演拍摄的86版《西游记》在全国已经成为重播次数最多的电视剧了。每到暑假来临,《西游记》为必看电视节目。在这部电视剧里面,很多都是“大腕”甘当绿叶。把电视剧演绎到了一种无法超越的高度。
又如:三藏一行路过女儿国,女儿国国王对唐僧的依依不舍。记得最喜欢那首插曲《女儿情》都非常贴合故事人物的性感,无奈唐僧已是出家之人,对女儿国国王的爱恋置之不理,才能在后面取得真经,造福万民。
在潜移默化中就告诉了我们,好男儿志在四方,万万不可因为儿女私情而舍弃了自己的信念。
从小我就喜欢看《西游记》,但是那个时候看的都是故事,看的是降妖除魔,看的是唐僧的不近人情,看孙悟空的古灵精怪。看猪八戒的色心好笑,看沙僧的木讷寡言。现在看了《西游记》,看的是人情世故,看到是天庭的条条框框,吴承恩先生的小说不可不读,不可少读!每读一遍都有一遍的韵味在其中,不管是天庭还是人间,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规矩,单打独斗永远不会成大事。大家都看到最后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唐僧也成佛,回到大唐普渡佛法。他们在求得佛法的过程中,有多少次因为不理解差一点分崩离析,有多少次命悬一线。不敢妄加猜测原作者的心思,但是书中能读到的道理可是非常非常的多。因为梦想,大家聚在一起,为梦想,成就人生。
涉过大河,翻过高山,
一路艰辛,一路惊险.
才见妖魔挡道,又遇神仙发难,
才遭风枪雪戟,又逢霜刀雨剑.
谁知何年何月何日能到西天.
一片诚心,一往无前,
不到灵山,不回不还!
任它长路漫漫,
看我跃马扬鞭.
西游人生,其苦无穷,其乐无穷。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也要“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