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树叶当绷带到”湿润伤口愈合”人类伤口护理演变—无菌敷贴
大家爱看武侠剧吗? 最近大火的《一念关山》想必都看过吧
剧中刀光血影,飞檐走壁,
咱作为一个伤口处理专家忍不住要思考,伤口到底怎样处理才能最快愈合
4000年前的古埃及人用自然粘性绷带包扎伤口,
又经历了500年的发展,古埃及人开始利用棉纤维、马鬃作为缝合线缝合伤口
公元前1700年,埃及的SMITH PAPYRUS(史密斯纸莎草,古埃及关于外科创伤的医学文献)对创面愈合过程有详细描述,并第一次提出用轻柔的方法处理伤口。
西方最早的关于创面治疗的记录是发生在公元前2500年的Mesopotamia(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
以上是古代西方伤口处理的发展简史,下面浅谈一下中国古代的伤口处理发展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受伤就在路边随手拔点草药嚼碎往伤口一敷,再随手摘片树叶当绷带
到了秦汉年间,开始使用麻,丝织品包扎伤口,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从人们醉酒后沉睡毫无知觉引发灵感,发明了“麻沸散”,从此减轻人们在做外科手术时的痛苦,《三国志·华佗传》记载
东晋,医学家,制药学家葛洪(283-363年),首创用盐水清理伤口,外敷蛇衔膏后再进行手术;
古人的伤口消毒之术
《诸病源候论》载:“金疮肠断,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而纳之。但疮痛者,当以生丝缕系,绝其血脉。”证明当时已经能做早期的断肠清创缝合包扎术,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肠吻合手术录。
隋唐时代发明了使用桑皮线来缝合肠管和皮肤,桑皮线,即取桑树之根皮
桑皮线是纯天然的缝合材料,不仅制作方法简单,应用方便,且不易断折,更具有很多药性,清热解毒,促进伤口愈合的治疗作用,是我国医学史上重大发明之一,
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古时人们受伤包扎用的大多是麻布或者细纱布,用布料封住伤口来达到止血、隔绝感染的效果,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用来包扎的主要原料仍然是纱布,“绷带”是近代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产物,在清朝末期才传入中国,所以在此之前中国并没有“绷带”一词,近代伤口敷料的发展可以从罗马帝国、古希腊追溯到古埃及。
到了18世纪末开始出现无菌手术理论
18世纪末,路易·巴斯德的细菌学研究开始,使用干敷料盖住伤口以保持伤口干燥,提出无菌理念与细菌感染控制观念,成为主要的伤口护理原则,开创了干性愈合的先河。
1865年,约瑟夫·李斯特用石碳酸做灭菌剂,建立了一套新的灭菌法,并第一个将消毒纱布应用于伤口护理。
1867年,约瑟夫·李斯特吸取了路易·巴斯德关于“高温灭菌”的相关理论,创建了无菌手术理论,成为现代无菌手术的奠基人。
至此,以棉纱布敷料为代表的的“干燥透气”理论成为当时的主流。
此时的棉纱布辅料虽然能较好的促使伤口愈合,但是它粘连创面组织所带来的换药痛苦,二次创伤,以及对于溃疡等难愈性创面治疗上的不足之处也逐渐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越来越明显,促使医学家们不断追求新型伤口辅料的研发。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经过众多医学先勋们的研究,人们发现湿性愈合更有助于伤口早日愈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面上已有2400种伤口敷料,可以说选择越多,困难越多。
现在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伤口辅料就是无菌敷贴了
无菌敷贴是一种新型的湿性伤口辅料,是由涂有医用压敏胶的聚氨酯复合膜/无纺布,隔离纸,敷芯组成。
那么无菌敷贴为什么会成为如今主流的伤口敷料呢?
1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无纺布基材,网状结构,材质更加柔软轻薄,能使皮肤自然呼吸,可排出水汽汗液,有效减少伤口污染
2预延展性好,可以灵活用于关节等任何身体部位,防止细菌侵入,降低伤口感染风险
3规格多样,适合各种大小的伤口,相比普通创口贴,更能适应各种大伤口护理需求
4敷芯采用导流网面,吸收排脓的同时敷料不与创面粘连,易撕揭,方便换药,很好的解决了棉纱布辅料容易粘连创面,难换药,会造成二次创伤的世纪难题。
无菌敷贴使用注意事项
1使用前必须用消毒液清洁创口。如果创口上有坏死组织和焦痂,必须清除干净后再使用本产品。
2选择产品时,有效尺寸和创口的大小应相符。
3打开包装,去掉隔离纸,将胶带粘于创口周围,吸水垫置于创口上。
4对于感染严重,表面有大量渗液的创口,应直接将吸水垫贴紧在创口上,不能留有气泡及空隙,使吸水垫与创面之间不会出现积液。
本文引自“伤口世界-寇”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