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太久远,我不知道是谁最初引我走进书籍的世界,当其他的孩子还在满山遍野疯玩的时候,我已经拿起小人书很认真地坐在门口那把竹椅上,心神被吸引进那个奇妙的世界。
那个世界里有盘古挥斧开天地的雄壮,有女娲炼石补天的悲悯,有精卫化鸟填海的哀伤,有夸父孜孜不倦追赶太阳的执着。对于一个懵懂的孩子,这些神话传说在她眼前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以致于到现在我都对奇异玄幻,神秘未知的东西无限好奇,无限向往。几十岁的人喜欢现在的玄幻小说和美国关于宇宙的科幻大片,这应该是十岁以前就埋下的种子。
正式拥有自己的书籍是小人书《玉娇龙》,这是个连载,所以,小时候的零花钱多半是栽在了这里。当别的孩子把卖金银花所得的几毛钱拿去买糖吃的时候,我是趴在镇上那唯一的百货商店里与我一般高的玻璃柜台边,以渴求与欣喜的眼神,捧过售货员递给我的小人书。祖母对于我看书是怀着开心与满足的,因为她出生在教书先生的家庭,祖辈都是读书人家,历史改变了那代很多人的命运,当她在政治大环境下无力改变自己与她的孩子的现状时,她似乎在我身上又看到了延续她书香家庭的希望。
渐次长大,简单的书籍已经满足不了日益膨胀的渴求,如同饕餮大兽,永远没有饱意。能够搜罗到的书一本也不放过,即使残破不堪,也能没有开头结尾的看得津津有味,幸而乡里人对书不在意,只要在谁家找到一本,打个招呼便能拿回家,还不用还的那种。当时很多小说是从《收获》、《今古传奇》等等杂志里看到的,包括现在得诺贝尔奖的莫言的小说,也都是在那个时候看的。然后就是话本小说,写岳飞的,写岳飞儿子的;隋唐里的各路英雄好汉;薛仁贵东边打,儿子薛丁山西边打,孙子薛刚又去反唐;七侠五义里的刀光剑影,侠义节气;杨家几辈人的抗辽事迹,可以从杨业一直看到杨宗保。那可真是精彩纷呈,让人眼花缭乱啊!
对于十几岁时影响最大莫过于琼瑶,三毛,金庸,梁羽生,古龙,前则是言情,后者是武侠。在那个火热的年代就是并驾齐驱的两驾马车,载着你书海驰骋,神思飞扬,意气风发。一边是柔情似水,温情脉脉,情意绵绵,一边是风云天下,笑傲江湖,忠肝义胆。一盏孤灯下,一个手捧书卷埋首读书的女孩表象看起来安静温和,内心却是波涛汹涌,慷慨激昂或是情思缱绻,思绪菲菲。
高中大学时期,接触的人多,看书也有了条件,这个时候读的大多是名著,思想渐趋成熟,视野渐趋开阔,能够读出每部小说中不同历史环境下人性的希冀、挣扎或绝望。看书不再是看故事的热闹,而是关于人性,关于社会的思考。《简爱》、《飘》、《嘉莉妹妹》、《呼啸山庄》、《百年孤独》、《基督山伯爵》等等耳熟能详的著作都是在这个阶段读的。
这个时期还有一种情怀,可以让人沉迷于诗歌与古诗词,那些欲说还休的清愁,隐而不宣的情感在这里面找到了共鸣。女儿心事从来都是诗,或浅嗔,或清愁,或暗喜,或娇羞,每一种都是一阙宋词,在迷蒙的月光下,在林荫的小径里,轻吟浅唱。
经历了人生跌跌宕宕,起起伏伏,虽未达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境界,却也是过尽千帆的沧桑与成熟。此时的心反而静了下来,由繁入简,从华丽转身平和,看的多的倒是中国传统的文史哲类,《菜根谭》、《传习录》,《道德经》等,越是接近生命的终点,越是想寻找生命最原始的存在。
这些年来,已经算不清楚读了多少书,也曾经读得自负才情,目空一切,孤芳自赏,以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诠释了读书的最高境界。渐至年长,从高空把自己放进尘埃,才知读书读到深处,不是浮于表像的芳华,而是沉于底层的内敛。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穷其一生来读书也只不过是读得沧海一粟。至此,始觉越是读书越是觉得自己无知,是所谓“此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