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频频出现在周遭的路人得口中,简单的从字面上表述的意义上看,觉得很难利于,于是专门在百度上搜索了一圈,说法很多,甚至有人说式出自鲁迅之口,蒙圈,鲁迅先生的文章虽然言辞凶狠,但是不管是直言抨击,还是笑骂嘲讽,都有很强的背景描述,虽有其言却并无其意,于是上网搜索,不甚明了,感觉像是牵强附会,断章取意,哗荣取宠。
对于文字的本意,我也有诸多不认可的地方,首先,可怜的人真的都是可恨的人么,可恨的人真的都经历过可悲之苦么?我不认为实际是这样的,自然灾害面前流离失所的灾民,甚至失去生命的灾民,能说他们都咎由自取么,我看不能,至少地震带上的居民、海上的渔民,疫情下的病人,至少灾害的来袭和他们的个人行为没有任何关系,可以直白的说自然灾害并不分辨个人品行, 而这种粗制滥造的毒鸡汤为什么又能大行其道呢,说白了,和狼来了有一区同工之妙,太多的人耍小聪敏,利用大众的怜悯之心,以谋私利。
简单的例子:个别老人恩将仇报,勒索施善之人,等到事实澄清之时,有哭穷喊困,表示自己是无奈之举祈求社会大众的宽恕,
再如:公共交通上,社会发扬善心,设立老弱病残专座,本是善意,个别老人滥用善意,对小恙未表而未让座的年轻人施语言攻击,道德绑架,乃至大打出手。
诸如此类恶意利社会善举,大众善意的行为,游走在道德和法律之间的灰色地带,让人厌恶,又无可奈何,外加媒体为博取大众眼球,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给普通大众带了了周遭都是这样的人的错觉
久而久之,普通大众那颗温热之心也慢慢冷了,心冷了,性亦冷了,开始默默的冷眼旁观思索到底发生了什么,在冷眼旁观的所接触的实例中,总能找出不值得付出同情的理由,所以大众慢慢都接受了这种绝对的观点,同时,也发现这观点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换种说法就是,用冷漠把自己包裹起来,能让自身免受更多的伤害。
但是冷漠时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暂时保护个体不受伤害,但是时间久了,也睡伤害到自己,伤害带身边的人,鲜活的社会同样也无法容忍太多的冷漠。
破解知道就在于哪里呢,
套用老子的一句话: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也就是说当这些问题出来的时候,我们需要展开广泛的讨论,呼吁和建立起新的法律法规,行动准者,减少法律和道德之间的灰色空间,让钻空子的人无孔可钻,还大众一个公道,还道德一个颜面,让社会更文明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