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学员对我说,在众多的油画流派之中,她独爱印象派,既不像古典派的贵族气那么高高在上,也不像抽象派的风格那么遗世独立,印象派的斑斓色彩既让人惊叹于其天才的艺术性,又符合大众的审美,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她说的很唯美,然而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的,却是一部画风清奇的纪录片——BBC的《印象派-绘画与革命》。
画风清奇在何处?首先来看主持人。
传统上的艺术类节目主持人,应该是跟我们心目中的艺术家形象大致吻合的,浪漫中带点不羁。然而这部纪录片的主持人Waldemar Januszczak(天啦撸,快告诉宝宝怎么念~~)则是一个真正的怪蜀黍:矮矮的个子,聊骚的发型,摇晃的步伐,怪异的发音。先上几张截图来感受一下他的主持风格:
画风清奇的另一个表现,来自于它的片头曲,Hold your horses乐队的《70 million》,在这部MV里,他们cosplay恶搞了24幅世界名画,还是上图让大家感受一下:
虽然主持人逗比,MV搞笑,但这确实一部实打实的印象派营养大餐,全片以印象派的发展时间为序,从印象派的缘起讲到它的兴盛和过渡,同时包含了与印象派关系密切的点彩画派和后印象派各位画家,比如如雷贯耳的莫奈、马奈、雷诺阿、塞尚、高更、梵高……更难得的是,还对印象派兴起的科学道理做了一番解说。
纪录片总共有四集,以下由美候小姐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1.第一集:四人集团(Gang of Four)
这四个印象派开创性的家伙就是毕沙罗、莫奈、雷诺阿和巴齐耶。从伦敦到巴黎再到西印度群岛……主持人带着我们寻找印象派画家们留下的足迹,探寻他们在绘画技法、观念等方面的革命性,让我们看到印象派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文化条件下慢慢萌芽、发展。除此之外,还有很过有趣的小故事,在印象派刚刚萌芽时,就已经有类似如今样式的颜料筒,可以用塞子密封起来,不会渗漏,携带起来更加方便,而之前都是用猪的膀胱加工之后装起来的。
2.第二集:户外写生(Painting Outdoors)
主持人带着我们光顾他们描绘过的地方,试图在看似轻松、华丽的画面之下,探求画家们写生的艰辛和技法上的革新,海岸、岩石、大雪等物象均是这些画家的描绘对象,重点在于莫奈所描绘的河景和雷诺阿对城市现代性的探索。
这一集的亮点便是主持人对诸如便携式画架、猪毛油画笔、铁路在巴黎周边的开发等细节对印象派画家写生生涯的影响,这些有趣的知识也是我们充分领略本篇幽默逗比风格的地方。
比如片中,之前的画笔一般是用鼬科动物的毛制成的,后来猪毛笔慢慢受到众多印象派画家的青睐,因为猪毛笔更方便创做印象派风格的画作。
3.第三集:描绘人物(Painting the People)
这一集将镜头聚焦于德加、卡波耶特)及一些被艺术史忽视的女性画家。印象派主要以风景画闻名于世,其实在人物画方面也可圈可点。在这一集中我们会看到,德加对赛马、摄影、芭蕾舞等项目的爱好,片中重新呈现了赛马的运动过程等细节因素,甚至以夸张的3D效果对德加画面中的构图进行了重新考量,还对对德加经常光顾的罗什色粉店(Pastelsde Roche)进行了实地探访,进一步近距离地再现了画家的作画细节。
这一集中少有的出现了女画家的身影:
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要考才华的贝尔特•莫里索,是片中用色最大胆和奔放的一位印象派画家,尤其擅长使用白色。
画作让伍尔夫看了之后都称赞不已的美国画家玛丽•卡萨特,她的作品充满了一种意识流的特点,表达的感情尤为深厚。
擅长印象派陶罐的玛丽•布拉克蒙,让我们看到其实印象派并不仅仅体现在在纸张上作画,也会有其他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
4.第四集:大放异彩(Final Flourish)
我们跟着镜头来到最后一次印象派画展,这已是印象派发展的后期。镜头首先给了修拉和他的“点彩画”,这位曾经就读过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修拉并不是典型的学院派,他是“新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作品深受查尔斯•布兰科《绘画艺术语法》的影响。《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是他的代表作。
本集另外两位主角是高更和梵高,片中给的篇幅不多,但这两位画家在世界的影响力,却是远超绘画本身。除了都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高更还是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角原型,在文学上也有巨大影响力,而梵高以其怪癖的性格、传奇的经历传播世界。
作为压轴,莫奈在片尾重新出现,晚年的莫奈患了白内障,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让莫奈的晚年创作达到了另一种升华,他在画面中探索的抽象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现代绘画时代的到来。
这部纪录片每一集的时间60分钟,全部看完需要4个小时,建议周末两天看完,或以每晚一集的进度来看。
最好是找一个晴天,坐在咖啡馆临窗或户外的角落,一遍看,一遍欣赏阳光闯过树叶打到玻璃上的光影摇曳,也许你会感受到印象派画家们对色彩的神奇感知和天才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