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追求单个技术动作的准确性是我看到的最不可取的方式。”——中超江苏舜天队前主教练德拉甘
《乔布斯传》,作者Walter Isaacson在后记中描述乔布斯离开世界前的一段文字:
他一度长久地注视帕蒂和他的孩子们,然后看向劳伦,最后目光越过他们看向远方。“奥哇,”他说,“奥哇,奥哇。”这是他遁入无意识状态前最后的话语,大约是下午两点钟。他的呼吸变得沉重。即使是现在,他依然有着坚毅的、英俊的轮廓,一个专制者的轮廓,浪漫者的轮廓。他的呼吸表明他就要开始一段艰辛的旅程,一段急剧升降的路程。莫娜和劳伦整晚都陪在他身边。第二天——2011年10月5日,星期三——史蒂夫 乔布斯走了。他的家人都在他的身边,亲抚着他。
看到这里,我哭了。我哭,是因为通过这本传记对乔布斯有了更多的了解后,真的舍不得、不想他离开。原来零碎的信息让我给这个男人贴的标签仅仅是“奇才、脾气暴”,现在更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执着要求完美的男人,还是一个极简且极浪漫的男人,他之所以能为全世界人民创造一个个不可能的惊喜,都是因为他每天都会给自己制定一个更远目标。
乔布斯是每天有新目标,美国另一位小爷是每年有新目标。
马克扎克伯格也是这样一个人,从财富和能力角度来说,他应该是轻松的把facebook维持好就行了,但是他每年给自己设定一个新目标来检验自己的自制力,所以,他会给自己一个又一个挑战:2009年是每个工作日戴领带,2010年学习中文,2011年只吃自己杀死的动物,2012年重新开始写代码,2013年每天认识一个新朋友,2014年每天写个表示感谢的便条。
So,世界上有一帮人,他们一天不进步就会难受。
现在,我对进步的理解就是:脱离舒适区。舒适区就是自己会的、熟悉掌握的或优势项目(李老师针对我说的,就是懒人区)。没错,人的本能就想待在舒适区里,没人愿意放弃自己的优势,优势可以让某些人扬名立万,但优势也可以让人变懒,因为不愿意走出舒适区,来到学习区,从而阻碍了对新技能的学习。比如:“感性表达”算是我的舒适区,“每天写总结”就是我的学习区,“理性思考能力”是我当前不会的,就是我的“恐慌区”。
我动不动就想溜回到舒适区蹦跶,被李老师无情地揪回到学习区,然后我真的会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待在学习区:
1、避免自动化。反复练习熟练掌握一门技能没有错,但是不能停止与此,比如,反复运用ORID的结构来练习写总结是对的,但是不能像会开车后的“本能化自动化的开车”——如果这样写总结,这是不过脑子的不管不顾的死搬硬套,不过脑子又怎么锻炼自己思考能力呢?所以,每一篇总结都应该是新的(思考),每一次都要问自己读者要看什么?有什么能给到读者?给出去的内容是可操作性的方法?如果总结的D部分不能做到是可操作性的方法,那么就是浪费大家的时间,就是糊弄大家和自己。
2、曲线思考。人是有惰性的,偶尔挑战新技能会觉得新鲜刺激好玩,但是天天挑战自己就没那么容易了(我可不是乔布斯),比如我,在练习理性思考的过程中,时不时忍不住回到舒适区待着,明明知道自己不缺感性表达力,偏偏还要写一堆感性的内容,这就是典型的直线思考。曲线思考就是,不回避我的弱项,从陈述、感性文字里提炼出方法,一时提炼不出来,就利用碎片时间(买菜路上、洗菜炒菜时)继续思考,勇敢的一次次练习写好D部分,越过自己一点又一点。
我不懂足球,但我懂德拉甘教练说的那句话,人如果机械式的学习或练习,会选择待在舒适区里大量练习自己早已熟悉的内容,结果就是熟悉的很熟悉,不熟悉的依然不熟悉,得不到进步和提升(比赛中传丢球就不足为奇了)。
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是,只要每天能待在学习区里不糊弄,那么肯定会一点一点的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