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我们的孩子,接受他们最原始的本真,这随之引出了另一个题目:作为某个特别孩子的父亲或母亲,我们也要接纳自己。
我们接纳孩子的能力与接纳自己的能力直接相关—包括接纳当下与未来的自己。说到底,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做一个自由思考者和精神自由者,那我们怎么能将孩子教养成这样的人呢?如果我们自己尚不能独立自主,怎么能教养出这样的孩子呢?如果我们自己的精神受到压抑、自暴自弃,怎么能教养出另一个完整的人,造就另一副健全的精神呢?
当我们不能接纳孩子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他们撕开了我们过去伤口,对我们某种自负的情感产生了威胁。我们必须准确地发现自己不能接纳孩子的原因,否则我们或将试图去修塑他们、控制他们、支配他们、或将听任自己为他们所支配。
我们得认清最关键的一点:如果我们在彻底接纳孩子的问题上有什么困扰,那么问题的源头一定来自我们过去的经历。身为父母,如果我们不能全面接纳最真实的自己,那就永远无法接纳我们的孩子。接纳孩子与接纳自己是紧密相连的.尊重、赞赏孩子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尊重、赞赏自己的程度。
如果我们怀有一种受害者的心理,就有可能告诉自己:“我的孩子目中无人,永远也改不了,我就接受吧。”这样的想法不是接纳,而是放弃。反过来,如果我们抱有胜利者的心态,就有可能告诉自己:“我的孩子是个天才,我接纳他”。这也不是接纳,而是夸大其辞。
当我们修塑孩子,希望他们迁就我们的期望时,我们对他们的核心本质采取的是抗拒态度。如此一来,我们的努力自然只能是徒劳无益。相比之下,当我们随时随刻接纳孩子的本真时,就会得到一种释然的感觉,内心也会变得宽阔。当我们不再追求控制欲的满足时,就会同孩子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如果我们从孩子的实际而不是从自己的想象出发,就能够帮助孩子塑造起他们的本质相协调、相适应的人格。
我在这里提到了“他们的本质”,指的是孩子对自己的发现。重要的是,这个自我发现的状态是一个流动的状态。我们往往会忘记孩子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转变。如果我们受到僵化思维的羁绊,局限在自己的主观感受中,就无法认识到自己处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也就会让孩子受到同样的羁绊。我们往往会武断地对他们下结论,由此也会接连不断地犯错误。许多父母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更别说时时刻刻督促自己更新了。
要想打破偏见,我们就必须真正地进入当前的状况,并彻底地开放自己的心灵。我们需要扪心自问:“我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吗?”我能做到每天都在心里为孩子开辟一个空间,并且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吗?”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在孩子面前沉默下来,摒除一切干扰,将自己调整到一种好奇而愉悦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