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上坐我对面的大哥,腿上放的两本书抓住了我的眼球,这年头拿书的人不多,多是拿着手机拼命地刷,有些还要边刷边傻笑。
伴着公交车的颠簸,我瞪大眼睛得以看清楚,是两本有文化底蕴的书,一本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另一本《中国哲学简史》。
瞬间整个车厢都充满了书香,禁不住在心底为大哥竖起大拇指。
此刻在晃动的公交车内,他为了不遭人嘲笑,也“同流合污”,埋头看着手机。
可能他是利用上班的碎片化时间读书,也可能是刚借回来的书回家读,也许是借给别人的书才还回来带回家。
这两本书和他融为了一体,让他具有了文化人的气质,文化人的追求。
曾经在地铁上,也碰到过一个中年男子抱着一本厚厚的大部头在啃,我很想看清楚它的封面,但不好意思凑得太近,只看到是黑色硬壳的。
他读得入神,不怕别人笑话,大家都忙于自己手里的“砖头”,生怕错过了重要信息,才没闲工夫来笑话他人。
一看到这种抱着纸质书的人,我就特别欣赏,是我眼睛里一道清凉的风景。
缘何而起?
十几年前兴许没有这样的体会,自从微信通杀大众,人们的时间都被快速的娱乐视频、游戏占据了,可以带来及时的快乐。
而读书的过程是漫长的,需要几年甚至十年才能带来丰收、获得愉悦,人的天性是追求及时行乐,于是纷纷弃书寻乐。
刷手机分泌的多巴胺会给人带来暂时的愉快,为了让多巴胺一直分泌,就得花更多的时间去刷剧、刷短视频、玩游戏、聊八卦等等。
很多成年人就此躺平,但青少年要寻找“我是谁”,熬夜是在读书还是刷手机,决定了将来的发展,每一个行为都是未来的小小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