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学习陆蓉老师的《行为金融学》课:
第21课:股市大盘可预测吗?大盘可预测理论
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来说,大盘可以预测,原理如下:
投资者购买股票就有权获得上市公司的收益,通常以分红形式获取。所以现在愿意花多少钱买这支股票其实就意味着股票未来所有股息,就是贴现值。《非理性繁荣》的作者罗伯特 席勒(诺奖获得者)将1871年到1001年美国标普500指数与成分股股息贴现值做对比,结果发现股价波动太大,但股价都是位老者股息贴现值在波动,由此判断,根据股息贴现可以预测股价。
市盈率(P/E)也具有预测力,市盈率是股票市场价与每股收益的比值,从历史数据看,美国的市盈率在12-20倍,中国则是在15-40倍这个区间。当市盈率达到区域边界,碰到定点时,会伴随大的金融风险事件。
实证实验的结果表明,市盈率的回归,主要是P值(股价)会降,所以大盘是可预测的。
但可预测时间跨度长达十年,所以对短期内的股市操作基本没啥用,不顾对于判断股市当前的系统性风险非常有用,也就是说可以
通过判断大盘市盈率是否过高来判断市场是否处于过热阶段,为自己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除此之外,由于股市交易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心理学原因也不可忽视:
投资者会因为对上市公司未来增长预期乐观而大举买入,股价因此上涨,同样也会因为看到实际增长不及预期而失望,纷纷抛售导致股价下跌。
最后留下的思考题是:股价的预测作用,为何只检验大盘,即所有股票加总以后的表现,而不检验单只股票呢?
我的理解是:单只股票的干扰因素太多,尤其是投资者个人情绪的影响,导致股价波动大,无法量化分析,而且企业生存周期长短不一,很难找到长期数据支撑研究。所以预测结果也缺乏参考意义。相比而言,大盘的干扰因素要少很多,由于是加总数据,对投资者情绪波动导致的偏差有消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