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最近每年读书的数量在100~200本之间。对我个人来说,读书是有一定的技巧在里面的。
可惜这种技巧竟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以至于每次有人让我推荐书的时候,我都觉得并不能胜任。因为我不确定,我喜欢的书,你读了之后也会有相同的感受。
亚瑟·叔本华在《论读书》中曾说:“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
以前关于读书,一直没有自己特别明晰的框架,今天读了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忍不住按照书中的框架梳理一下,自己阅读的习惯。
奥野宣之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些方法不依靠最新的脑科学,不依靠肉体锻炼,无论是谁都可以做到。”
而且,内文中提到,“本书介绍的读书方法的目的不是让你一味读得更快、更多,而是认真消化书中内容,使之对自己有益。”
书中介绍了五个步骤,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下面我就依托着这个框架,梳理一下我的读书习惯吧。
1选书。
我选书的时候,有以下几点。
1.当当畅销榜的书。
2.经典书。
3.读的书中,作者特别认可的书。
4.朋友圈朋友分享的书、书评、书摘,我觉得不错的书。
5.喜欢的作者出的新书
6.朋友推荐的书。
7.逛书店一下喜欢的书(在这一点上,书中的作者并不认同,作者认为有前期的筛选才不会被过度包装的广告左右)。
8.工具书。对某一类别感兴趣的时候,去当当网某个类别搜索,销量好的优先。
在遇到这些书的时候,我会第一时间收录在豆瓣想读里。倘若数量增多,再次添加的时候,发现已经点了想读,我会加入购书单。
豆瓣的购书单,比其他的心愿单,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可以看到各个网点的最低价格,也是蛮贴心的。
2购书。
我买书的时候,好像从来没有做过预算,也没有太担心自己超支。总觉得一顿午饭的钱可以买一本书,真是觉得因为钱的问题放弃,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呢。
在选书的时候,我会把那些书籍都放在豆瓣。偶尔觉得自己好久没有买书,便会去购书单参考,选购自己特别喜欢看的书。
1.在选购后,有的书我第一时间决定买下来,便会和购书单里其他书籍凑单免邮。
2.有时候,购书单里的书并没有让我那么急迫去买,可能是在每周,或者每月的固定时间去选几本自己喜欢的书。
3.通常,在购书单里的书,也有很久没有被我购买的。通常我愿意付费的书有两种,第一种是有创意的新书,第二种是有价值的经典书。
3读书。
我读书的时间不均匀。以前好多朋友说,我的书是不是都是上班时间读的。其实并不全是。有些和工作相关的书,我会大概看一下,但是80%以上的书,我都是下班时间读完的。
1.一般,我早晨起得早,会抱着一本工具书看一章。是这样的,我读书的间隔点,一般是一章结束的时候,不然后续会花很多的心思回到原来读的地方。
2.我读书的时候,开始的时候特别爱惜书,读完还像新的一样。但是现在,我基本是属于,必须有只笔拿在手里才读的踏实,随时划出对自己意义重大的句子。
3.吃完中午饭的时候,我的思维通常特别活跃,这个时候,我会拿出一本书,读上一章到两章。总感觉,那段时间是自己偷来的。
4.晚上下班之后,我会拿起相对休闲的轻阅读的书读一下,也会习惯把自己看完的书,从头到尾把标记的部分看一遍,然后选择性摘抄,不过这个是记录的事情了。
4记录。
我记录读书笔记的方式特别简单,一般就是把书中标记的部分记录在特定的笔记本上。倒是原来就有的习惯,书名+作者+时间。当然还有一些作者提到的☆代表作者的,〇代表自己的想法,更加明晰。
对我来说,不太习惯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摘录本上,倒是为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书写书评,并发在豆瓣、微博、微信公众号、简书等平台。
5活用。
其实到现在我也不太能get到活用这个点。不过按照作者提到的“制作检索用标签”“制作索引”“反复阅读”这些,我虽然做得不太够完善,但是至少在我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没有障碍。
不过随着摘抄本的数量增多,在每个笔记本上记录下做了笔记的书名,倒是蛮有必要的呢。
也许有人很纳闷,为什么会花那么多的时间用来读书?
坦白说,我自己也不是很明确地知道。
但是我看过这样一句话,也许恰好可以解释吧。
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答:“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文丨叶子鱼
图书编辑,心理咨询师,天蝎女。新浪微博:@周亚菲JOJO
作品曾入选合集《如果你曾奋不顾身爱过一个人》等
微信公众号:我们都是读书控(dushu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