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定义,叫市场 = 需求 + 购买力,即只要有市场需求,客户有购买力,就是商机所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企业发觉这个经济学原理似乎行不通了。即使有市场需求,客户也有购买力, 产品却会卖不出去。在消费升级的驱动下,客户似乎越来越刁钻,赚钱也越来越难。然而,很早以前,做生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并没有那么难。
众所周知,在改革开放前,物资匮乏,生产力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 因此企业生产什么,客户就购买什么,产品根本不愁卖。那时,称得上是“生产力为王”的时代,产品的生产者主导消费者的购买。然而改革开放之后,生产力大大提升,市场上的产品更加丰富多样,人们购买的选择也更多。这个时期,企业通过宣传推广引导顾客购买,即更加侧重于产品渠道铺设,而客户的行为也受宣传影响,因此我们称之为“渠道为王”的时代。而现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产能出现过剩,商品越来越多,同质化严重,企业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对产品的质量、功能以及工业设计也有了更高要求。这时,如何引导消费者购买,就成了企业最头疼的问题。而优秀的企业所采取的策略,就是让消费者获得更多的附属价值, 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之为“价值为王”的时代。
那么,究竟什么是“价值为王”呢?通常情况下,客户购买某一样产品或者服务,企业首先满足的是客户的第一需求。比如选择一家餐厅就餐,首先是为了解决肚子饿,这是客户的第一需求。但在此基础上, 选择去哪种类型的餐厅吃饭,就是附属价值的问题了。比如选择去音乐餐厅吃饭,在解决吃饭问题的同时,还能听音乐,使心情愉悦;选择去内蒙古风味餐厅,除了享受特色美食外,还能感受蒙古族文化。所以,吃饭只是个初级需求,而在这个初级需求的满足下,听音乐、感受民族文化,则可以得到不同的消费附属价值,这才是我们所说的“价值为王” 的核心内容。
既然知道了“价值为王”的核心所在,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提升顾客的购买欲望呢?
第一,尝试互动式的品牌定制。传统的生产逻辑是研发、生产、售卖, 而如果这个期间,尝试与顾客建立互动,让顾客加入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这样就可以大大提升顾客的品牌认知能力,从而增强购买欲望。比如海尔新媒体在与微博网友交流的过程中,得知有7 万网友想要一款“冷宫冰箱”。于是就从中提炼出将近 5000 条非常有价值的产品改良意见, 在与网友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他们对冰箱的设计、功能需求等方面的要求,然后结合实际技术研发,通过 3D 打印技术生产出了“冷宫冰箱”。因为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冷宫冰箱”销量急速上升。又比如由博得辅导的一家专门做丝巾的企业,它的产品棠丝丝巾,就是以丝巾的私人定制为价值点,客户通过对丝巾图案和材质的选择,或者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嵌入到丝巾的制作过程中,提升他们对产品价值的期望和实现。
第二,学会社交式的营销套路。国人喜欢凑热闹,买东西也大多跟风。揣摩到客户的这些心理后,再加入“社交”的因子进去,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之前卖得火爆的圣罗兰口红,原本只是一支普通的口红,但通过海量社交圈子加入后,产生的效果就大不同。这里面的营销爆点在于,每个女性都希望另一半给自己买一支这种限量版的口红, 买来重点不是为了用,而是拿来秀,这就满足女性在社交圈秀恩爱的价值体现,结果导致这支口红卖断货。
第三,把握体验式的文化植入。同质化的产品自然影响顾客的购买选择,但如果把独一无二的品牌文化植入进入,那就很可能成为赢得顾客选择的关键因素。像 IT 服装,将年轻人的潮流文化融入进入,把 IT 的衣服变成一种潮流文化来宣扬,从而促使大批量潮流人士购买。还有网红品牌——“喜茶”,将中国传统茶文化融入到产品中,让消费者在享受好茶之余,也感受到了“喜茶”的特色茶文化。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不管什么时候,没有哪一家企业会一直成为客户的“心头好”。因为时代在变,客户的消费需求也一直在变,而能够在不同时期不断胜出的,一定是哪些根据时代的消费特征,不断提供更丰富的产品价值,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现在,我们中小企业应该把握的是产品价值,因为这是一个“价值为王” 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