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群里有老师抛出一篇文,说是国家新定了政策。大城市将会建立卫星城市,与之围绕着公共资源配置会得到政策上的扶持。小城市目前似乎已经建设过度,需要瘦身,更小的城镇可能面临人口减少,虽然不会是无人区,但趋势是人肯定会越来越少。
读到这篇文,我的第一反应是:原来返璞归真了。因为古代的县令业绩考核主要就是,其辖下的户籍人口有多少?是增长了还是减少了?增长了就代表业绩突出,管理有方。因为只有一个建设得好的地方,才会吸引老百姓去安居乐业。
对于群里这篇文的解读,就是要想有发展前途,就需要往大城市跑。这是一个相互使力作用的过程。
前几年大概有一个回到城镇生活的回归潮。后来又有人抛出文来说,再怎么艰难也要居住在大城市,因为格局、眼界各方面都会有影响,不仅仅自己这一代,还有下一代。
选择小城市或者城镇生活,绝大部分人可能是因为觉得小城市的生活竞争压力没有那么大。
但事实上呢,今年过年期间,我回了一趟老公家乡所在的城镇。结果发现这个属于34线的城镇,物价并不低,甚至有些东西卖的比大城市里的还要高得多。我买了一件普通的T恤,淘宝上可能就是30-50块,大城市里估计是40-50块,而这个城镇卖了70块。
还有尽管盛产水果,但是只有本地生产的水果比较便宜,其他水果也比大城市里贵得多。比较下来蔬菜什么的,也普遍贵了一些。
而人们的收入呢?肯定跟大城市是无法比的。
所以生活在小城镇,生活压力就低了吗?
如果不讲生活质量的话,我想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有生活压力。
再说到在小城市生活对一个人眼界与格局的影响。小城市生活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坐井观天,鼠目寸光。因为眼前没有更好的了,所以就看不到也想象不到更好的。
尽管现在网络那么发达,但是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会不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这就好比一个人住惯了招待所,住惯了小旅馆,他就无法想象得出五星级六星级酒店所呈现的奢华。
当然并不是说人人都要去追求五星级酒店那样的奢华生活,但是人总得往前看吧,总得一代比一代过得好吧。
是的,住在大城市肯定会面临生存压力、发展压力等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但是如果不是为了养老,如果还可以往前再走一走,为什么不呢?
中国的房地产连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知道已经面临一个瓶颈期。国家在此时似乎指明了一个发展方向。古人的确有智慧。
大城市建设得好,很多公共资源可以共享。在经济学上这才称得为是一种节省。比如说公共图书馆,在大城市就可以他这样的便利。大城市的图书馆会汇集很多品种的图书。因为看的人多,其实算下来人均的投资并不多。
当然可能我们也会抱怨大城市的交通问题。但是现在很多城市都有了地铁,将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还会出现更高效的出行方式。
所以一切出现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都会有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