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远东第一要塞
旅顺,
位于辽宁省辽东半岛南端,
东临黄海,西临渤海,
南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的威海互为犄角,
共扼渤海咽喉,是京津海上门户。
明朝时期为防御倭寇,
在此建造城郭,驻守重兵,设金州中卫所。
清光绪年间,
为适应北洋舰队发展,
将旅顺辟为军港并筑炮台,
作为北洋舰队的维修和停泊基地。
至中日甲午战争前,经十几年建设,
旅顺要塞得到完善和加强,
由海岸炮台、陆路炮台及水雷营等构成。
20世纪初,
旅顺因战略位置重要和防御坚固,
被世界各国称为远东第一要塞。
在1894年甲午战争中,
日军仅花费了数天,以极小的代价就攻克旅顺。
然而在日俄战争中,
日本在攻克旅顺的过程中,
却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日俄旅顺之战,
是世界上首次大规模现代化要塞围攻战,
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堑壕战的一次预演。
双方将大量先进武器投入战场,
如重型28厘米榴弹炮、速射榴弹炮、
马克沁机关枪、迫击炮、手榴弹和无线电设备等。
由铁丝网、机枪和炮兵阵地组成的坚固要塞,
有效阻止了进攻方的攻击,
并且给进攻的日军造成巨大伤亡。
第二章 战争前的日本和俄国
20世纪初的日本,
经历了明治维新后的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一个比肩西方列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但其政权掌握在天皇为首的封建贵族手中,
具有浓厚的军事封建性质和军国主义色彩。
日本国内原料奇缺,市场狭小,
垄断资本为了追求利润,迫切要求对外扩张,
以便占据更多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当时的日本已经放弃了原来的闭关锁国政策,
金融界财阀和封建军阀紧密勾结在一起,
再加上日本帝国主义原有的野蛮性和侵略性,
使得对外扩张的野心更加疯狂和急迫。
同一时期的沙皇俄国,
也是一个军事封建性质浓厚的帝国主义国家,
俄国政权掌握在贵族地主阶级手中,
国内还残存着最反动、最野蛮的农奴制度。
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
资本主义的发展只能依赖沙皇政府,
并且依靠沙皇的国家机器来维护自身利益。
而沙皇政府由于俄国在经济上落后,
也需要依靠资产阶级来发展先进工商业,
以便增强国家实力,
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于是沙皇政权和垄断资本相互依赖,
成为利益共同体,
并借助俄国在军事上的优势,
不断地充实和发展金融资本实力。
沙皇俄国的这些经济和社会特点,
也使得它迫切需要对外野蛮侵略和疯狂扩张。
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
俄国依靠热兵器占相对优势的军队,
不断地蚕食侵吞中亚和中国北方地区。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之下,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
积贫积弱而又腐败无能的清王朝,
败给了新兴的日本帝国主义,
使得偌大的一个中华帝国,
变成了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
被帝国主义列强像饿狼一样争先后吞噬着。
当然,这群饿狼相互之间,
也进行着勾心斗角和激烈斗争。
第三章 日俄战争前的列强局势
在甲午战争结束后,
对中国下手最快的是沙皇俄国。
1895年4月17日,
清朝政府屈服于日本提出的条件,
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之一,
就是把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
这一条款触及了俄国在远东的利益,
使沙皇政府感到极大震惊和愤怒。
于是俄国联合德国、法国,
要求日本政府放弃占有辽东半岛的企图。
而日本在对自身军事实力进行了衡量后,
认为自己已经无力对抗以俄国为首的三个国家,
况且日本的盟友英美两国也不可能给予帮助,
所以被迫接受了三国的要求。
根据俄、德、法三国同日本达成的协议,
由中国支付3000万两白银,
换取日本吐出辽东这块到嘴的肥肉。
沙皇俄国当时插手干预此事,
绝不是出于正义为中国打抱不平,
而是要把辽东半岛这块肥肉留给自己享用。
在此以前的19世纪中叶,
俄国就强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
以及库页岛在内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但其俄国野心远远不止于此。
由于俄国所占的领土纬度较高,
太平洋沿岸各港口都在冬季封冻,
包括天然良港海参崴在内,
都不能常年通航,
所以在俄国的侵略政策中,
一直提出要在远东地区寻求不冻港的问题。
而中国渤海海峡口上的大连和旅顺,
早就是沙皇选中的最佳目标。
除此之外,
俄国企图首先吞并中国的东北地区,
进而向中国的华北地区发展,
旅顺则是一块位置绝佳的跳板。
由于以俄国为首的三国出面干涉,
日本被迫归还了辽东半岛,
清朝政府对此感恩不尽,
为报答俄国“大救星”,
1896年3月,
清朝政府于派李鸿章作为专使,
前往俄国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
而俄国却利用此机会,
诱使李鸿章签订了一个《中俄密约》,
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等权利,
为俄国进一步深入和控制中国东北提供便利。
1897年底,
沙皇俄国派兵占领了旅顺口和大连湾,
并且宣称:
俄国之所以占据旅顺和大连,
是为了帮助中国对付德国,
并没有要侵占中国领土的意思。
那这里面怎么又牵扯到了德国呢?
原来,德国自从参与了三国干涉日本的行动后,
就向清朝政府进行敲诈勒索,
取得天津和汉口两块租界地作为“报酬”,
但它还想占据一个港口,
正巧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省巨野县被杀,
德国便以“巨野教案”为借口,
于1897 年11月武装占领了胶州湾及其港口。
而俄国又籍此占领旅大以“对付德国”。
这样以来,
清朝政府付出3000万两白银赎回的辽东半岛,
以及整个中国东北地区,
实际上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控制之下。
俄国这一举动,
引起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极大不满。
1902年1月,
英国和日本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
条约内容称:
订立此条约是为了维持清帝国的独立和完整,
并保证西方列强在中国机会均等,
都拥有在清帝国倾销商品和发展工业的机会。
也就是说,
要使中国对一切帝国主义国家大开门户,
彻底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
当然,英日同盟的矛头是指向俄国的。
此时美国也向列强发出通牒,
重申它的门户开放主义,
表示必须保持中国的完整,
才能使各国在中国得到均等的机会。
而清朝政府对于俄国武装占领东北地区,
已然毫无还手之力,
只能依靠其他列强的反对态度与俄国协商,
希望沙皇逐步撤兵。
1902年4月,
俄国同清朝政府签订了撤兵协约,
答应分三批撤出在东北驻轧的俄国军队。
1902年9月,
俄国依约批撤走了驻扎在辽宁西南部的军队,
但到了1903年4月,
也就是第二批撤兵的期限到来时,
俄国不但不遵约撤走驻辽宁其他地区和吉林的驻军,
反而又提出七点无理要求,
作为撤兵的先决条件。
这些无理要求,
实际上是要清朝政府进一步妥协,
承认东北地区是俄国独有的势力范围,
这就使得日英美3国与俄国的利益冲突日趋加剧。
此时,
日本国内一些亟需解决的矛盾暴露得更加突出,
其主要问题有两个:
一是国内人口过剩,
全国生产的口粮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的需求,
因此急需扩大地盘,维持国民生计。
二是工业生产过剩,
使日本的贸易关系完全失去了平衡,
急待寻找新的市场,以便倾销日货。
为此,
日本政府决定效仿当时西方列强的惯用伎俩,
采取对外侵略扩张的手段,
只有这样做,
才能起到一箭双雕解决问题的作用。
于是,
野心勃勃的日本,
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中国东北地区,
目标是取代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地位,
在与中国和俄国相处关系中的战略安全感,
同时控制中国邻近海域,
并逐步向大陆扩张势力范围。
而英美两国也力图打乱俄国独占中国东北的态势,
进一步削弱俄国在远东的势力。
于是日、英、美三国串通一气,
计划由日本出面驱赶俄国,英美后台坐镇,
发动对俄战争,击败俄国,最终达到目的。
日俄战争爆发前夕,
清政府对当时的局势已有了解,
有些官员主张联合日本,共同对付国。
但是清政府没有对外作战的决心和力量,
日本也不愿意中国从中插一手。
更让人感到愤慨的是,
日本政府公然要求清朝政府保持中立,
让出中国东北地区作为日俄交战的战场。
而腐败软弱的清朝政府竟然不敢拒绝,
卑躬屈膝同意了日本政府这一无理要求,
宣布把辽河以东地区划为交战区,
自称处于“局外中立”地位。
第四章 日本和俄国的战前准备
当时的日本,
拥有一支为数不多但训练有素,
并装备有新式武器的常备军队。
总兵力大约15万人,
经战争动员,
又迅速扩充至37.5万人,
拥有火炮1140门、机枪147挺。
日军海军舰队共计作战舰艇80艘,
其中主要有装甲舰6艘、装甲巡洋舰8艘、
轻型巡洋舰12艘、驱逐舰27艘、
小型雷击舰19艘及其他舰艇,
而且拥有若干个当时世界一流水平的军港。
日军的战略企图是:
以突然袭击方式首先消灭俄国舰队,
夺取制海权,
以确保已方的海上交通线。
然后迅速将全部陆军调运至大陆,
夺占旅顺口,
消灭辽阳地区的俄军,
同时夺取库页岛,
尔后攻占中国东北全部地区,
以及俄国的乌苏里边疆区和滨海边疆区。
对于夺取旅顺,
日军作战计划的具体计划是:
1.设法引诱俄军舰队出动,将其聚歼;
如其拒绝交战,则将其封锁在旅顺港内,
然后在俄军增援部队尚未到达之前,
一鼓作气从陆上攻下旅顺。
2.在舰队掩护下,
以3个军团首先在黄海北岸登陆,
紧接着第4个军团登陆,
参加攻击或围困旅顺,
在前3个军团向辽东地区运动之际,
用第4个军团提供掩护。
3.待攻下旅顺之后,
第4个军团应立即北上,
与前3个军团汇合,
集中兵力对付俄军的反攻行动。
俄国方面
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常备军,
总兵力大约 113.5万人。
但在远东只有2个军,兵力近10万人,
另有警备部队2.4万人。
远东俄军装备有火炮148门、机枪8挺,
兵力分散于中国东、俄国滨海地区,
以及外贝加尔广大地区。
俄国在远东的海军舰队有各种舰艇63艘,
且许多已经陈旧不堪,
其中主要有装甲舰7艘、
装甲巡洋舰4艘、轻型巡洋舰7艘,
驱逐舰 27艘、小型雷击舰10艘等。
在战争爆发后,
日军会将全部兵力投入远东战场,
这样以来,
远东日军的兵力要比俄军多2倍、
火炮多7倍、机枪多17倍,
海军舰艇数量略多于俄军。
从武器的技术性能和战场准备来看,
日军也略胜一筹。
俄军装备的多是一些旧式火炮,
其舰艇的装甲质量、航行速度,
以及舰载火炮的射程均不如日军的装备。
俄海军的中国旅顺基地主体工程尚未完工,
基地的陆上防线的设防也非常薄弱。
俄国在远东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
是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行能力极为有限。
所有这一切,
都严重地削弱了俄国的军事力量。
由此可见,
俄国并没有做好对日作战的准备工作。
鉴于以上情况,
俄军的作战部署是:
陆军争取时间在辽阳、海城地区部署兵力,
阻止日军的进攻,
并逐渐向北撤退,
同时扼守旅顺要塞。
海军舰队负责夺取制海权,阻止日军登陆。
在完成上述任务之后,
俄军将全线转入反攻,
消灭日军的陆海军,
并在日本本土诸岛登陆,
夺取最后的胜利。
对于旅顺驻军的具体要求是:
为保住俄军手中唯一的不冻港,
必须尽全力坚守旅顺,
以待增援部队到达后对日军实施反击。
旅顺,
对于日、俄双方来说,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894年,日本已经占据旅顺,
但因军力衰弱而未能据守,
被俄国于1897年从自己手中夺去。
此次战争如能使旅顺失而复得,
不仅表明战争是师出有名,
更重要的是可以全世界表明,
日本的实力是强于俄国的。
因此可以说,
如能顺利夺取旅顺,
对于日本参与并赢得这场战争,
具有极其强大的精神支柱作用。
对于俄国而言,
旅顺是一个相当理想的不冻港,
而俄国的另一大港海参崴只是一个封冻港。
如果旅顺失守,
不仅在海参崴的俄国舰队将被切断,
即使波罗的海舰队来东方增援,
也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作战基地。
其次,
一旦失去旅顺,
日军就可以倾其全部陆军兵力,
与俄军进行陆上大会战,
而俄军在远东的陆军兵力不足,
长途输送兵员也存在极大的困难。
此外,
如果俄国海军舰队失去基地,
将处于有力无处使的境地,
会给俄军的作战带来极大的被动和不便。
综上所述,
在整个日俄战争中,
日本和俄国都死死盯住旅顺,
双方都准备首先从旅顺着手,
并且必须取得胜利。
第五章 日俄战争拉开序幕
1904年2月6日,
日本突然宣布断绝同俄国的外交关系。
在日本宣布和俄国断交的当天,
日本的陆海军就从佐世堡出发,
于2月8日在仁川登陆。
紧接着,在8日夜间,
日本海军在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指挥下,
趁俄军忙于庆祝舰队司令施塔克将军夫人的生日,
海陆军都疏于戒备之际,
不宣而战,
派出10艘雷击舰,
突然袭击了俄军驻守旅顺港的太平洋分舰队,
击伤俄海军2艘装甲舰和1艘巡洋舰。
天亮以后,
东乡平八郎指挥日军舰队主力,
6艘装甲舰、5艘装甲巡洋舰、4艘巡洋舰,
再次逼近旅顺口,
企图全歼隐蔽在港内的俄海军太平洋分舰队。
但在俄海军舰艇和海岸炮兵的还击下,
日军未能获得成功,被迫退却。
2月9日、10日,俄、日两国相继宣战。
旅顺的上空,
弥漫着战火的硝烟。
近海海面上,
日俄两国的海军舰艇你来我往,互相攻杀。
2月24日,
日军企图用炸沉装满石块的汽艇,
堵塞旅顺港的出海口,
在俄军的反击下又一次失败。
3月8日,
俄海军派马卡罗夫海军中将到达旅顺,
担任太平洋分舰队新的指挥官,
他一面加强基地和海岸防御,
一面果断主动出击,
首次大规模地使用了水雷作战,
在战斗获得成功。
4月13日,
马卡罗夫指挥分舰队出海作战,
其乘坐的旗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
被日军水雷炸沉,
马卡罗夫葬身大海。
随后,
海军少将维特格夫特接替了分舰队的指挥权,
但他作战消极,临阵怯懦,
以致日军第2军团(辖4个师团, 后又增辖第5师团)
在旅顺以北约65公里的貔子窝地区如入无人之境,
于5月5日一举成功登陆。
日军第2军团上岸后,
没有遇到强有力的抵抗,
遂切断了通往旅顺的铁路交通线。
5月26日,
日军奥保巩大将留下第5师团担负掩护,
率领其余4个师团疾速南下,
向俄军驻守的金州地峡发起攻击。
金州地峡是旅顺要塞的北方屏障,
俄军在此驻守部队约有3800人,
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下,
金州地峡的俄军由于得不到增援,
遂撤退到龙王塘至双台沟一线设防,
旅顺要塞岌岌可危。
俄军统帅部立即命令施塔克尔贝格中将
指挥的东西伯利亚第1军前去旅顺增援,
6月14日,
该军在瓦房沟一带与日军遭遇,
经过激烈战斗,于15日被日军击败。
俄军屡战失利,而日军锐气正盛,
为尽早夺取旅顺,
日军组建了第3军团,由乃木希典中将指挥。
6月 26日至7月30日,
第3军团一路进攻到了旅顺要塞附近地区,
并开始对旅顺实施围困。
在此期间,
俄军的旅顺要塞防御工事状况有所加强,
在俄军陆军部队司令孔德拉坚科中将的督促下,
俄军部队在各个堡垒、炮台的接近地,
以及彼此相关联的中间地带开挖了壕和步兵掩体,
设置了高压电网、埋设了地雷。
6月底,
俄海军太平洋分舰队试图冲击港外并赴海参崴,
但中途遇到日军舰队的阻截,
刚刚晋升为海军中将的维特格夫特不敢交战,
分舰队只好又返回了基地。
8月10日,太平洋分舰队再次出海,
但与日军在黄海战斗中又吃了败仗,
遂又返回旅顺港。
鉴于太平洋分舰队屡遭惨败,处境十分不利,
俄国旅顺军事当局决定,
分舰队一般不再出海作战,
而以舰载火炮加强旅顺要塞的防御,
对陆军部队进行炮火支援。
这样,
分舰队的大部分战斗人员和284门火炮,
以及大量弹药都交给了陆军守备部队。
第六章 旅顺城壕攻防战
8月16日,
日军统帅部派出一名军使到达旅顺,
威胁俄军交出旅顺,遭到俄军的拒绝。
在此期间,
俄军驻守旅顺部队仍在抓紧构筑防御工事,
使旅顺的防御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整个旅顺的防御体系由三道防线构成:
第一道防线,
是由一些设防的山头和阵地成旅顺的外围阵地,
主要的山头有大孤山、小孤山、174高地、
生子山、赤山、203高地和法尔斯山。
第二道防线,
沿城墙,距城中心约3600多米,
由一些常备水泥炮台组成,
其间由一些辅助工事和堑壕沟通联系。
此防线一直延伸到龙河以西,
并将新城和港口包含在内。
第三道防线,
是围绕旧城的坚固城壕,但战术价值不大。
8月19日,
日军第3军团在乃木希典中将指挥下,
向俄军阵地发起了首次强攻。
日军选定的攻击正面,
是从七光炮台到松树炮台一线,
同时对174高地也发起攻击。
这一次进攻,
大多数战斗都是于夜间发起,
而且大多数是接近战和肉搏战。
激战持续到24日,
日军付出了2万人的伤亡代价,
才在个别地方突破守备部队的防线,
攻占了东、西蟠龙山和174高地,
而俄军仅伤亡6000多人。
由于遭到俄军的顽强抵抗,
日军统帅部放弃了迅速攻占旅顺的企图,
被迫转入对旅顺的长期围困,
并抓紧空隙准备新的攻势行动。
日军急电发往本土,
请求立即运送一批重型榴弹炮,
以便于摧毁旅顺城外牢固的永备工事,
并着手进行坑道战的准备工作。
9月19日,
日军第3军团发起了第二次强攻,
主要攻击目标是东区的水塔要塞和寺庙要塞,
以及西区的生子山和203高地。
至22日,
日军攻下了水塔、寺庙和生子山,
但凌驾旅顺城之上的制高点203高地,
仍在俄军控制之中。
日军为了夺取203高地,
不惜付出极其昂贵的代价,
组织了多批次的密集冲击,
但都被俄军击退。
此后,
日军开始针对203高地实施坑道作业,
为第三次强攻作准备。
10月16日,
日军攻取了二龙山的前进阵地。
10月26日,
日军攻占了松树山的前进阵地,
同日还攻下了二龙山的斜堤防线。
10月30日凌晨4时30分,
日军仍以七光炮台和松树炮台一线为主功方向,
发动了第三次强攻,
但都被俄军粉碎了。
31日日军再次突击,又以失败告终。
至此,
日军只是占领了几个次要工事。
俄军守备部队虽然一直顽强抵抗,
并已经粉碎了日军的三次强大攻势,
但旅顺内部的情况却急剧恶化,
主要表现为粮食奇缺,而且伤病员日益增多。
尤其影响俄军军心的,
是高级指挥官之间的嫉妒情绪和严重对立状态。
而日军则抓紧时间,
做好再一次强攻的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
此间的一些主要战斗都发生在地下,
日军工兵依靠地雷、手榴弹、步枪和刺刀等兵器,
与俄军在坑道内展开搏斗,
极力想把俄军逐出地下工事,
而俄军并不示弱,
双方因此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坑道战斗。
第七章 日军沉重代价下的胜利
1904年10月,
俄海军波罗的海舰队在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下,
从圣彼得堡出发,
正绕过大半个地球,
长途跋涉向旅顺港赶来。
该舰队有8艘战列舰、4艘装甲巡洋舰、
8艘巡洋艘、9艘驱逐舰。
如果波罗的海舰队与太平洋分舰队在旅顺会师,
将会给日军舰队造成极大的威胁,
势必影响日军在陆上的作战行动。
因此,
日军统帅部决定不惜任何代价,
一定要在波罗的海舰队到来之前,
彻底消灭停泊在旅顺港内的太平洋分舰队。
要达成这一作战目的,
就必须先控制旅顺城。
具体来说,
关键点的是控制旅顺的制高点203高地。
因此日军于11月26日开始了第四次强攻,
主要突击方向就选在203高地。
26至27日,
日军连续进行了两天的炮击,
但203高地上的防御工事相当牢固。
山顶有一个巨型堡垒,另有两个子堡,
相互间可用火力掩护,四周均有铁丝网围护。
203高地与法尔斯山之间的空隙,
也设置了几道障碍物。
赤坂山上也有一个巨型堡垒,
其右翼也有两个子堡,四周是堑壕环绕。
这三座山头的俄军兵力约2200人,
由提太柯夫上校指挥。
日军的密集炮击一直延续到27日下午5时,
随即开始了对203高地和赤坂山的突击,
日军在暗夜的掩护下,
迅速冲到了铁丝网前,
提太柯夫上校指挥守军顽强抵抗,
俄军与日军展开了肉搏战。
28日,战斗又继续进行了一整天,
日军的进攻未能奏效。
从28日夜至29日上午8时30分,
日军进攻部队的大炮一直响个不停,
直到又一次突击开始。
提太柯夫上校果断地发起反击,
巩固了203高地和赤坂山的阵地。
11月30日至12月4日,
战斗一直没有间断,双方伤亡惨重,
但日军始终没有捞到什么便宜。
12月5日,
乃木希典中将在作了充分准备工作之后,
于上午10时30分开始了又一次攻击,
其一个旅攻击203高地,
一个团指向赤坂山。
俄军据险拼死顽抗,
至下午1时30 分,
203高地顶端的堡垒内只剩下一个守兵了。
至下午4 时多,战斗结束了,
日军的旗帜在203高地弥漫的硝烟中飘舞起来。
旅顺俄军在九天的时间内,多次发动反击,
打退了日军的连续进攻,最后弹尽人亡。
日军付出1万余人伤亡的代价,
(包括乃木希典的次子乃木保典)
终于夺取了203高地。
日军占领了旅顺要塞制高点,
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
他们依靠居高临下、视野宽阔的优势,
动用大口径重炮,
开始炮击在旅顺港内停泊的俄海军太平洋分舰队,
俄海军舰艇顷刻化为了灰烬。
12月15日,
俄军驻旅顺陆上部队司令孔德拉坚科中将阵亡,
妥协派福克将军被任命为陆上防御司令。
12月29日,
俄旅顺驻军举行军事委员会会议,
福克不顾多数与会者强烈要求继续战斗的意见,
决定向日军投降。
1905年1月2日,
俄军签署了投降书。
1月4日,
俄军将旅顺尚未沦陷的阵地也全部交给了日军,
并拱手交出武器装备,
包括火炮546门、炮弹82万颗和枪弹225万发。
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粮食。
俄军驻旅顺守备部队3,2 万人都成为日军的战俘。
旅顺之战结束了,
俄军伤亡和被俘近4万人,日军损失6万余人。
第八章 尾声
整个日俄战争,
主要由旅顺口海战、辽东登陆作战、辽阳会战、
旅顺要塞攻防战、奉天会战和对马海战组成。
俄军在旅顺的投降,
使日军乃木希典所属第3军团得以解脱,
并迅速出发增援在奉天的大山岩元帅,
与俄军进行的最大的一次会战——奉天会战。
1905年9月5日,
战败的俄国被迫向日本屈服,
双方签订《朴茨茅斯和约》,
日本夺取了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库页岛南部地区。
日俄战争结束了,
不管战争的双方日本和俄国谁输谁赢,
都给广大中国人民带来了极为深重的灾难。
日俄战争期间,
中国东北包括旅顺是双方交锋的战场,
旅顺的工厂、房屋被炸毁,
老百姓的牲畜被抢走,粮食被抢光,
流离失所的难民有几十万人。
日、俄都强拉中国百姓为他们运弹药、做苦役,
许多人惨死在两国侵略者的炮火之下,
还有成批的中国平民被日俄双方当作间谍杀害。
这场战争不仅是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践踏,
也使当地人民蒙受极大的灾难,
生命财产遭到空前的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