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闺女被带回山西了,热闹的家一下子安静下来,再加上乍暖还寒的倒春寒,顿觉冷冷清清的。为了有个过度适应期,总要找些事填满自己的时间,就在电视上开通了会员,那些被标上VIP的制作都可以随心所欲,畅通无阻地观看。
看的第一部电影是前段时间炒的很火的《芳华》,受各种影评的影响,我是带着“善良”这个旋律观看的。结果看完五味陈杂,没有太多对于善良的直接感受。文工团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有道貌岸然的政委,有自带优越感的官二代,有随波逐流的背锅侠,有不得罪人的中庸人,有自带被欺负体的弱者,当然也有靠自己努力争取来的活雷锋。他们都芳菲年华,青春正貌,自带荷尔蒙。
女主角何小萍从路人变成英雄,男主角刘峰从活雷锋变成路人。两段不同的人生轨迹,带来的影响也不同。何小萍受不了这巨大的反差,成了精神病患者。而刘峰始终如一,即使在最后为了生活很卑微,也承受住了生活之重。这其中的原因也很耐人寻味!
其实从电影中也不难看出,他们俩对待生活的态度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刘峰作为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应该是尝遍了酸甜苦辣,所以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能平静面对生活的得失,对于生活他始终是积极主动的。为了应对腰伤,他学会做木工活,做沙龙,始终让自己有用武之地;面对被提干的机会,他说把名额留给更需要的人,而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林丁丁还在文工团,他想离林丁丁更近一些。即使最后被下放成“伐木工”,乃至最后在野战部队上了前线,虽然不赞成他以卵击石的做法,但他的本质没有变!那就是他对原则的坚持和信仰!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原则或许是不可取的,但他依然感动着我们,因为是稀缺产品!
而何小萍对于生活是消极被动的,她来到文工团就是为了能逃离以前的生活,她偷偷拿走林丁丁的军装去拍照,虽然原因让人泪奔,但方法和行为却是不可取的。面对“军装事件”和“文胸事件”,前者她不解释,后者她只说“我没有”,再没有更多的举动。她唯一的反抗,就是在演出时装病,而识破后的政委顺水推舟当着全军表扬她,说她带病演出是大家的楷模,她自己却肃然起敬,接受的理所当然。到了最后被下放到军医院,她为了救受伤的战士,成为了英雄,这一系列的事件,何小萍就像一条鱼,被水带着漂流,当水干了,她也无所承受,因为她一直在被动接受。
十多年后,其他人顺应了时代,活的光鲜亮丽,而刘峰和何小萍在火车站相拥而抱,没有爱情,只是多年前的一个夙愿。芳华已逝,再也回不到过去。
看的第二部电影是《嘉年华》,是关于少年儿童性侵案的题材,整个电影没有波澜起伏的剧情,有的只是平淡的叙事,几乎接近于写实,但是其中的细节非常值得琢磨,它所折射出的社会阴暗面,也很值得我们思考。
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去年一连串的幼儿园虐童以及性侵事件,都让人感到窒息。尤其当宝宝是女孩的时候,更恨不得把孩子藏在家里保护起来。看完电影我最大的感触是,不幸的家庭带给孩子的只能是不幸。
受害女孩小文,父母离异,和母亲住在一起,但母亲对她不关心,整日跳舞晚归。小文出事那天之前,她妈妈已经好几天没联系过她了。而小文不敢回家的原因,也仅仅是怕回家晚了妈妈骂。出事后,小文妈妈对小文没有安慰,没有拥抱,有的只是责骂,扔掉了她那些所谓的“不三不四”的衣服,也强行减掉了她的头发。当小文把自己的腮红和指甲油倒在洗漱池,并翻窗逃走到海边的时候,我心脏紧缩,以为她要去自残或者自杀。自始至终陪伴小文的只有她鱼缸里的鱼,小文每次的逃跑都抱着她的鱼缸,可见她平时有多缺爱,多孤独。
而另一个姑娘小米,始终徘徊在罪恶的边缘。她13岁离家出走,到16岁不停的辗转,以打工为生。她想留在海边这个小城,因为这边是温暖的。她是黑户,为了能得到一万元给自己办理身份证,她不惜用视频进行勒索,最终被暴打差点儿丧命。到后来她穿上白裙子准备出卖自己的肉体,到最后一刻她骑着摩托车逃跑了,在路上不知道自己的前路在哪里。影片到这个镜头就结束了,但故事又似乎才刚开始。
这几天,我偶尔会想这些孩子后来会怎么样了?就像上学的时候,类似于《项链》、《麦琪的礼物》、《皇帝的新装》这些课文老师让续写,我们总会设想一个好的结局。我也希望这些孩子的前路是光明的。
但是,缺爱的家庭,缺爱的人生,又该如何?社会解决的是大环境,每个家庭的不幸,总要有人背锅!
电影照进现实,愿我们能以影为鉴!活在真实的世界,做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