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有这么个段子,几个清华毕业生打出租车回母校。一路上大家热烈地聊着某同学在北京买了房,每个人都由衷赞叹,真是人生赢家啊。
快到站时,全程默默无语的司机师傅突然语重心长地说:
我家拆迁分了几套房,可我就是个开车的,你们才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如果你们北大、清华毕业,人生的目标就是在北京买套房,而不是思考国家的未来,那这个国家真的没有希望了。
语罢,刚才还神采飞扬的同学们瞬间无言地低下了头。
著名的清华校友高晓松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名校是国之重器,如果清华学生对国家和社会没有想法,却纠结于找什么样的工作这种事,实在是有负清华的教育。
然而这些清华学生错了吗?在一二线城市打拼的同学们不但不会鄙视他们,反倒能同病相怜,原来清华的也买不起房啊!
房地产带活了中国经济,却也压垮了大批年轻人。房子就是命,房子及其衍生而来的一系列民生问题,注定成为一代人的痛。
一个外地来京上学、工作的同学,只要能买下一套城区的房子,无疑会被同龄人视为人生赢家。那如果家里已经有几套,甚至十几套房的人呢?恐怕收获的不只是羡慕、嫉妒和恨。
这样的人当然不是我,但我也很荣幸地接触到坐拥数房的“顶级”富豪。
- 02 -
我的一位同事,号称公司首富,他家就在公司附近的村里,七年前因为拆迁,全家人一共分了十一套房,外加数百万现金。
但这个首富平时过得相当寒碜,上班只穿着一件皮夹克,里面常年就两件衬衫换来换去。他每次吃完饭,碗面上光得只剩下油,连渣也不留。有时候他休假,我们还能在公司碰见,说是来公司喝点水。
我们私下调侃,首富为什么能成为首富,都是这么一点点省出来的。
今年首富家摇到了号,可以买车了。大家乐呵呵地帮着一起参谋,从丰田霸道,保时捷到雷克萨斯,推荐的全是自己碰都没碰过的豪车。首富很淡然地说:别,我就买个代步车,标致308那样的就行。果然,首富下个星期就开着308来上班了。
为啥首富过得这么穷酸?他自己从来不说。大家分析原因,可能有二。
一是首富从小过过穷日子。他讲到自己刚出生不久没奶喝,是奶奶夜里抱着他去羊圈里偷喝羊奶,还得趁着羊睡着了没反应过来,赶紧多嘬几口。首富大概因此传承着家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二是首富家极有规矩,老爷子虽然有钱有房,但对膝下子女管教严格,从来不许乱花钱。而且家里孩子都要老老实实地上班,不许游手好闲,坐吃山空。
买车这事上,老爷子就给首富下了规定,只许用外财买,不准动家里的存款,也不许用收来的房租。所谓外财,就是自己挣的工资,加上炒股、投资赚的外快。
首富曾给我们透露,当年他们乡里拆迁,最多的一家给了一亿元。然而暴富之后,许多家庭开始挥霍无度,穷奢极欲,最后不但钱没了,家人也因为分财产闹得反目成仇。
而首富家正因为一直坚持着保守而严苛的家规,才活得像个正常人家。看来首富家老爷子看得很透彻,用钱毁掉一个家庭,真是太容易了。
- 03 -
前年我买房的时候,卖房的业主比我大十几岁,我把他称为“房叔”,因为他真的在北京有十几套房,而且不是拆迁,是靠自己一步步打拼而来。
房叔是货真价实的学霸,八十年代初考入清华计算机系,这个专业通常是各省高考状元才考虑的。他非常有商业头脑,不但极富勇气地告别体制下了海,还早早就敏锐地意识到房地产蕴含的重大升值空间,并且通过融资、拆借和借贷,以租养房,十八般武艺全用上,前后攒下了十几套房。
有这么多房,谁还不赶紧享受人生?房叔偏不,他至今仍在艰难地经营着自己的小公司。
但房叔最骄傲的并不是他的学历和房子,而是儿子,从北京顶尖的人大附中直接考上斯坦福,这经历,比老爸更加辉煌!
房叔跟我分享他的育儿经,他从来不告诉儿子家里有几套房,只搪塞他是租的办公地点,甚至连零花钱都很少给儿子。原因无他,房叔不希望儿子的头脑从小就充斥着优越感,以致早早放弃了勤学苦读,最后落得除了房产证啥都没有。
这很有道理,当今世界上,那些靠贩卖地下资源就富得流油的国家,有几个拥有先进的科技和清明的政治呢?能躺在石油上睡懒觉,哪还有动力早起工作。
但房叔对儿子绝不是简单地穷养,而是有更深远的规划。一方面他不让儿子生活骄奢,另一方面却不惜重金让孩子见世面。
房叔认为,装穷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必须让孩子见过更高的境界,树立更高的追求。他在儿子刚上小学,就坚持每年暑假带他去欧美游历,还报名高档的兴趣特长班。
果不其然,儿子一到美国上学,就告诉房叔,在那边,优秀的年轻人都像扎克伯格那样,小小年纪就立志改变世界。至于买车买房的想法,恐怕只占据他们生活5%都不到。可能只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同学,才会得瑟买了豪车和豪宅。
- 04 -
斯坦福大学作为世界科技中心---硅谷的发动机,为高科技的发展贡献了无数人才。斯坦福的同学们追求什么呢?当然不是豪车和豪宅。
据知乎上的热门问题《家里有十几套房是什么体验》描述,在美国名校年轻人的价值观里,你所做的事情本身,比你因为做这件事情而挣了多少钱要重要得多得多。
所以名校大学生更愿意去startup(创业)公司上班,而不是充满官僚气息,凡事讲究流程的大公司。甚至很多人放弃优越生活条件,去不发达地区从事公益事业。
如果这个不好理解,那我们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历史轨迹。
五十年前,中国也曾处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那时候,家里有多余的粮油都是奢侈的事,如果能搞到点进口商品,那就不止是奢侈,简直是权力的象征。
然而到了今天,物质极大丰富,想买国外商品也有多种渠道。生活必需品只要够用就行,谁还会在家里屯上几十袋大米和几十桶油以显摆富贵呢?
现在之所以全社会都在关注房子、房价,这是因为我们正在逐步经历国家的城镇化,优质资源开始向少数大城市集中。
也许再过十几年,房子也会变成普通的生活必需品。而我们这一代人对房子的执着,也会变成后世的笑话。
- 05 -
在现阶段的中国大城市里,房子对年轻人的意义重要得无须多言。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不能只怪年轻人的想法有多么拜金和俗气。
但房子功能再多,也摆脱不了它的最终属性---住所。我们终究还是要学习,要工作,要建功立业。即使家有十套房,即使房子的附加属性,比如资产、收入、社会地位等等的加成能让人提升几个梯次,但也代替不了人生必须的成长和奋斗!
我的一位很早就去美国发展的同学告诉我,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年轻人找对象,看的是对方的教育背景、想法和经历。当他们得知中国的优秀青年会把房子、车子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查时,说这是他们祖辈的观念。
这倒不是因为美国人有多高尚,实在是早就过了那个拼物质的阶段,他们理解不了我们对刚需的恐惧,正如我们理解不了他们吃饱了撑着不要命地去做公益,以及挑战极限运动。
房子是用来住的,人要生存,就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但衣食住行绝对不是生存的目的。住多大的房子,开什么样的车,决定不了我们的未来。
而那些以为家里有了好几套房,就仿佛鸡犬升天,从此不愿再努力上进的年轻人,不要说被美国人鄙视,恐怕用不了多久,连同胞都看不起他。
房子是好东西,但他代替不了人的知识、修养、素质和能力。当我们真正投入工作,面临一个又一个难题时,就不难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房子、票子这类身外之物从来无关。
当我们老了以后,有没有资格向晚辈炫耀,当年我取得了多少成就,作出了多大的贡献,为社会创造了多少价值,为用户提升了多少体验和效率;还是当年住在多大的房子里,名下有多少资产,每个月收多少房租?
年轻人要努力赚钱买房,更要为自己的明天而努力。房子是幸福生活的加分项,但如果考生卷面分太低,仅有加分又能如何?除了房子,我们是不是还要追求一些精神和本质的东西?
别让房子成了前进路上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