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要想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首先就要懂得久久为功。但是有些事是没有积累功能的,比如收益半衰期很短的事。
今年9月28日我读完《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作者采铜告诉我,为什么有些事情有积累性,而有些事情没有积累性呢?
因为收益半衰期长短不同。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如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如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的手机游戏;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如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如练一小时书法,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
根据上面的四个象限,哪个事情半衰期长哪个就有积累作用,就算它是低收益的,比如阅读可能就是一件低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这个叫采铜定律。
最近读范福潮的书《书海泛舟记》,作者告诉我,一个人能精读的书其实十分有限,大概就在3000本左右,这是一个生理限量。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那么如何在茫茫书海中筛选书籍呢?
我在关于《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读后感里写过一些筛选图书的方法,比如找一本好书里的推荐书目来看,像《精进》这本书里就有一些推荐书,如弗洛克的《享乐主义手册》,彭加勒的《科学与发现》,李欧梵的《人文六讲》、《人为什么不爱学习》、《反脆弱》,以及塔勒布的书等。
另外像豆瓣评分书单、书店推荐等也可以参考。
采铜提出一个筛选出经典书籍的方法,叫做时间之尺,什么是时间之尺呢?
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1902-1985)提出著名的长时段理论。记述历史有三种时间尺度,其中最长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一个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中等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因素;短时间尺度,才是传统的历史学所关注的具体的历史事件。采铜借用这个词来评价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用时间之尺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追求即时兴奋的,哪些是追求长久受益的?如何避免浪费时间?
简略地说,就是读被时间考验过的经典。
这个方法固然很好,可以借鉴,但是我认为也不能绝对。我认为只用长时间尺度来选书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得到的信息和知识都不够新,不是人类最新最先进的文化成果。
除了阅读,我们还要“两条腿走路”,就是多多实践。
阅读和实践都是获取知识的途径。采铜说,一条是从理论输入到实践输出,就是先阅读,再在事上练,在学理论的同时思考理论如何应用。
另一条是从实践输入到理论输出,就是先读自然、社会这本无字书,获取第一手经验,再总结成文字。通俗地讲就是先干起来,一边干一边总结理论。
两条路径各有千秋,第一条获取知识快捷、成本低、知识密集,但是理解消化比较困难,而第二条理解力强,记忆深刻,但是获取成本较高,密度也较低。
光从前人的经验,或者自己的经验中学习还不够,学了后还要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我们不仅要学会思考,而且还要学会创意思考。如何促进创意思考呢?
采铜说可以用列无限清单的方法。
不假思索,不理睬大脑的评价和监控,列出尽可能多的方法、思路来,列完以后再从中找出合适的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先混乱后秩序,先发散后收敛。这和我在阅读娜妲莉写的《心灵写作》时的感悟如出一辙。但是为什么先混乱更容易形成创意呢?
我想,这是因为创意是需要多路径、多方向的触发的,是需要活跃的思维、大量的信息以及头脑风暴作基础的,是需要想象力的。
总结
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就是一直做长收益半衰期的事,积量变为质变,通过阅读和实践获取经验,并通过创意思考产生新的事物,在自己成长的同时为世界做出贡献。
-END-
By逆水行舟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