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楚结识雪梅阿姨是什么时候了,大概是有一天无意间在简书里看到了一个名叫“春天里百花香”的用户吧。我模模糊糊地记得她评论了我的文章,语气很温和。但是我看对方头像是一位阿姨,所以就简单地说了一声“谢谢”,之后也很少互动和交流。但是最近读了阿姨的几篇文章,和阿姨交流过之后,才觉得她真是一位善良质朴的好阿姨,而且文如其人,温润如玉,读来款款动人,如沐春风。
从雪梅阿姨的文章《安庆,远嫁的姑娘回来看你了》来看,阿姨应该是安徽安庆人。阿姨虽然人到中年,却并没有变成一位唠叨的大妈,而是对家乡保持了一颗少女般的依恋之心。雪梅阿姨在散文《生我养我的小山村》里写道:
六月,我回到了阔别一年半的娘家,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回到了我时刻牵念的父母身边。晨起,推开家里三楼的大门,步入阳台,映入眼帘的是一眼无际的绿色,青翠欲滴。眺望远处,青山连绵,东边是黄公山,南边是龙王尖,西边是虎洼山,皆是满目翠绿。
多么优美的文友,让我这个文学院毕业的学生汗颜不已。但是最让我敬佩的不是雪梅阿姨的文采,而是她对家乡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不深爱自己的家乡,又如何能够写出这样如痴如醉的文字来?阿姨后面还讲了龙王尖这座山的神话传说,更是充满了对生养自己的家乡的自豪之情。我记得著名作家贾平凹说:“故乡是我的根,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它。”这小山村在雪梅阿姨心目中的地位,大概也是同样重如山吧。
雪梅阿姨的诗歌是佛系的治愈系诗歌。她写美丽的莲花,却不单单是写莲花的美丽和芬芳,而是侧重于写莲花的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质,而这种品质在我们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恰恰是最缺乏的。雪梅阿姨在诗歌《七月,化身佛前的那朵莲》中写道:
灵魂似莲花般盛开/找回最初的自己/化为佛前的一朵莲/日日陪伴在观音菩萨身边/听菩萨讲人世浮沉、苦海无边/我在佛前潜心修炼/远离喧嚣纷争的尘世/聆听梵音、沐浴香露/凝聚为一幅素淡的静谧/过了一生又一世/低头望尘世/人情冷暖、悲欢离合皆云烟/我仍是佛前那朵不染尘埃的莲
雪梅阿姨通过这首诗,把自己一心向佛、心无杂念、与世无争的精神追求完美地表达了出来,令人感动不已。比起那些一味地吐槽、指责甚至是抹黑别人的人,雪梅阿姨真是我们晚辈学习的榜样。人不求多么高尚,但是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雪梅阿姨做到了,也启迪着我始终坚守自己的心灵阵地——不为外物所困,不违背自己的做人原则,与世无争,与人为善,慈悲长存。
雪梅阿姨最让我喜欢的文章就是那篇长文《走进文都桐城,走进六尺巷》。安徽桐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桐城派古文在明清两代独树一帜,姚鼐、方苞、刘大魁、归有光等文学家的文章对整个明清散文的影响极为深远,甚至直到今天还在滋养着中国文坛的很多作家。道光年间重臣、两江总督曾国藩曾经感叹:“今天下之文章,其尽出桐城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桐城作为明清文学重镇的事实,桐城被世人誉为“文都”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说起来,归有光的那一篇《项脊轩志》还是我上学时候最喜欢的文章之一,归有光对亡妻的念念不忘堪称世上好男人的典范。
桐城最有名的历史典故当数六尺巷的故事。雪梅阿姨在文中讲述自己年幼之时,家里和乡邻因为土地界限的问题起了纠纷,母亲和对方争执不下,爷爷就用六尺巷的故事来教育母亲学会谦让和大度。说起来,清朝的那位文华殿大学士张英还是我的本家,他的大度从那首有名的诗里可见一斑: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就是当朝宰相的气度和胸怀,六尺巷也因此成为了中华文化中谦让的代名词。我想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敬仰,和我们老祖宗宽广的胸怀和谦让的气度是分不开的。六尺巷已经不单单是一处旅游景点,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
感谢缘分让我和雪梅阿姨相遇,感谢雪梅阿姨的文章让我获益匪浅。也许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却可以在平凡的世界里活出不一样的美丽人生。善良质朴的雪梅阿姨,晚辈飞鸿祝您身体健康,容颜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