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听到他人安利一本好书,按捺不住你也买一本;看到一个文章爆火的公众号,相见恨晚立马关注;上网刷到“干货”学习资料,硬盘撑爆也火速下载;业内大神新出了一套网络课程,钱包再紧也要抢先报名。热爱学习如你,即便这样,仍然有源源不断的好书,公众号,干货资料,网课等着你惠顾。
遗憾的是,人生几十载不过须臾之间,就算你时间管理玩得再溜,也架不住如此庞大的信息。
长此以往,你的书架是充实了,灰尘也厚了;关注的公众号不下三位数,偶然一看,竟发现很多号已经许久没看过了;硬盘爆了一个又一个,里面的文件夹90%以上从未打开;网课耗费了你太多的时间和金钱,但是课程的完成度却一直不高。
你不禁扪心自问:
知识太多,似乎永远都学不完,学到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为什么有的人学起来驾轻就熟,而我却步履维艰,是我太笨吗?
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学习真的能够改变现状吗?
那么多人没学习,不也照样好好的吗?人生苦短,何不及时行乐?
久而久之你开始厌倦学习,享乐主义和丧尸文化成了你新的归宿。
你对知识的渴望程度越高,知识与你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为什么结果会是这样?
以上情况,归根结底是因为信息焦虑,也称为知识焦虑综合征,是由于长期接触大量信息,处理和消化的能力不足而产生的烦躁、紧张、不安、厌学等不良情绪的现象。
知识焦虑在职场年轻人中普遍存在,据中国青年报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2003名受访者中73.2%的受访者自称有“知识焦虑”。
人为什么会有知识焦虑呢?焦虑产生的前提是人对知识的过度渴望,焦虑本身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焦虑者知识的匮乏。求知欲人皆有之,无可厚非。但是人性中的虚荣心、急功近利、错失恐惧(FOMO)、完美主义等心理放大了人对于知识的欲望。然而,大千世界何其复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求知犹如雾里看花,不是每个人都有一双火眼金睛,人们对于知识的过度渴望以及信息的复杂性、不可控性之间的矛盾,是产生知识焦虑的根源。
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简称“FOMO”),特指那种总在担心失去或错过什么的焦虑心情,也称“局外人困境”。
如何克服知识焦虑?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1、明确个人发展规划,构建个人知识框架。
首先确立目标,以终为始。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以此制定切实可行的个人发展规划。然后围绕这个规划,构建个人知识框架,以便清晰把控哪些知识对你有用,哪些知识是可有可无的。学习知识就如同建房子,个人知识框架就如同设计图,知识就如同图纸中的材料。有了设计图,需要哪些材料,要多少,使用顺序如何都一目了然。构建个人知识框架的本质就是建立知识的价值标准。
如何构建个人知识框架,简单强调两点:首先是要尽可能考虑长远,然后是着重“元认知知识”的建设。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知识就是关于控制认知过程、调节认知能力的知识。元认知的重点不在于知识,而在于过程。查理·芒格曾经说过:只有当人类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人类社会才能快速地发展。同样的,只有当你能够控制好认知的过程,你才能够更好地获取知识。
2、主动出击,逃离信息陷阱
科技越发达,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越高,反之,互联网公司对于流量争夺竞争也愈发激烈。《影响力》一书中提到:“现在是注意力经济,抢夺用户的时间越多,更确切地说占领用户心智的成分越多,获取的收益越高。“互联网公司凭借大数据和算法无所不用其极地抢占着我们的注意力,各种娱乐八卦、时事热点、短视频、网文等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网络环境,蚕食着我们的时间,尤其是那些自制力较弱的人,对此毫无抵抗力。
奶头乐理论:当社会的精英阶层和平庸阶层分化后,精英阶层为了稳定这种分化,应用自己控制的各种资源,向平庸阶层提供各种成本极低的可以消耗时间的产品,比如娱乐资讯、影视剧、短视频、网络小说、游戏、赌博色情等等。这些事情非常具有成瘾性,让平庸阶层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消耗掉工作时间以外的业余时间,减少平庸阶层的思考时间和进取斗志,使其能安于现状,不去挑战精英阶层的统治。
很不幸,许多人对于这种信息陷阱安之若素,习惯了被动的接受。要想摆脱垃圾信息的控制,唯有变被动为主动,寻求对自己有益的信息。主动的关键在于能够精准定位并挖掘你想要的信息,屏蔽“噪音”的干扰。
3、信息筛选,练就火眼金睛
信息不等同于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多元化、多样化、抽象化的特点,无疑增加了我们筛选信息的难度。如何分辨真正的知识?可以从5个维度着手:真实、高效、价值、质量、系统化。
存在知识焦虑的人群就必定存在“解决焦虑”的生意,以樊登读书会、得到、混沌大学为代表的知识付费平台顺势崛起。知识付费产品本质上是一种营销驱动、精细包装、模式化的“知识奢侈品”,内容方面良莠不齐,不乏鸡汤、成功学以及各种学术吹嘘。当然,对于知识付费产品,我并不否认也有精品,而传统知识产品如书籍、媒体等,也不乏滥竽充数者。我要强调的是,无论何种信息载体,我们都应该采取批判性思维,去伪存真,理性看待。
对于知识的获取方式,单从信息输入的效率层面来看:图文>文字>视频>音频,但如果从大众接受度的层面而言:视频>音频>图文>文字,在内容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我建议优先选择自己容易接受的、效率相对较高的方式来学习。
此外,知识是否有价值,我的判断标准是必须包含于个人知识框架之内。知识的质量即“知识密度”,如同营养学中的营养密度,如果瘦人想增重,营养师一般会建议尽量摄入营养密度和能量密度较高的食物。一般而言,经典书籍的知识密度比较高,读经典书籍,以一当十。知识的“系统化”是相对“碎片化”而言,打个比方,系统化知识就如同一张网,而碎片化知识就如同网上的一个点,碎片化知识有时候不仅无用,反而有害,所谓一孔之见,以偏概全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4、要事第一,管理好你的时间
经过前面两个步骤,我们已经确定了学习的对象。但是要学习的知识体系如此庞大,先从哪里开始呢?《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一书中提到过一个重要原则:要事第一。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先从最重要,最紧迫的环节入手,逐个击破;第二、对于单独的细分领域,先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由浅入深。
然后就是合理分配时间,对于多个重要性相当的学习对象,怎么分配各个对象上所花费的时间,可以参考经济学中的2个概念:投入产出比(ROI)和边际成本(MC),比如有两个学习任务A和B,学习A花费时间短,但是产出高,学习B花费时间长,但是产出低。分配到A的时间应该增加,但是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当你花的时间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产出就不再增加。当然现实中可能无法准确量化ROI和MC,这里只是提供一种可参考的思维方式。
5、提高学习能力,改进学习方法
关于如何提高学习能力,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大变革的时代,不学习会怎么样?》中提到了一些关于学习的方法,此处不再赘述。补充一点:任何学习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是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总结出来的,他人的学习方法仅作为参考。如果你已经踏出学习实践这一步,那么方法自然就是不是问题的问题。
尾声
我们生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信息唾手可得,取之不尽。但也生在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信息过载,焦虑成灾。随着社会内卷的加剧,信息焦虑作为一种“时代病”将会长期存在。适当的焦虑未必是坏事,它可以作为促进学习的一种动力。但是过度焦虑则会导致厌学,甚至抑郁。懂一点信息管理的知识技能,胜过闭门造车的埋头苦干,但愿每个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够快乐学习,享受知识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