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黑塞、海明威就是那种我一直收藏在书单里的作家,但总没有时间去阅读的更多。
所以看到这本《这是我最好的作品》,一下子就觉得是我要收藏起来的书!将影响世界的作者们,他们最好的作品都收录在其中,属实非常打动我。
由于篇幅有限,我还是想聊聊我最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也是我在本书中的意外收获。
我四五年前读过黑塞的《悉达多》,听一位传统严谨的德国人讲东方哲学含义,这其中潜在的矛盾和差异,所以读起来黑塞写东方哲学还是很特别的感觉。
以往我总觉得这种特别的哲理思辨类的内容得通过长篇小说才能讲完,但本书收录的黑塞短篇小说《内与外》,却写的很好。
黑塞短篇《内与外》的主角是一个严谨的科学论者,他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与此同时,对于不赞同科学论者的论调,也会让他感到不适。后来他遇到了一位东方哲学家后,主角逐渐明白了内与外的关系,以及如何与世界相处。
小说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作者对于人类内心和外部世界关系的思考。黑塞认为,人类内心的自我才是真正的核心,外部世界的一切都可以被内化和转化。
黑塞在《内与外》中引用了一句禅宗的话“无物在外,无物在内,因在外者,也即在内。”
联想到我过去在冥想时,我完全做不到全程无思无绪。每当杂念涌起,我便与之对抗,就如过去人生那样的勇敢对抗。我会在心里严肃的告诉自己:“你又瞎想了,快停止!”。后来我才知道,我“对抗逃避”杂念的方法,错的彻底。
并且,在过去的20年,我都是用这种错误的方式处理自己。
就如同弗雷德里克,无意识的将事物分为“内”与“外”。我把自己分成了“好我”和“坏我”,然后只要发现“坏我”的踪迹,我就会立刻把那个“坏我”关到小黑屋里去。可这并没有解决问题,只是粗暴的把“坏我”隐藏了起来。就像小孩哭时,大人凶他说:“不许哭!再哭就把你丢出去!”。然后小孩吓得不敢哭,可是小孩心里的恐惧与委屈并没有消解,只是不再外显而已。
如同人灵魂深处的黑洞,人总是把“坏我”放逐在洞里,洞里的东西越来越多,有委屈、有害怕、有自卑、有愧疚、有痛苦、有遗憾,他小心翼翼地背着黑洞走在路上,人生难免磕绊,洞里的悲伤掉出几颗,他赶紧将这些不轻易示人的“坏我”塞回洞中。这样处理自己的人生,怪不得细想一下就会深夜emo。
正如《坛经》所述: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我觉得人一切不好的感受,都是因为人自己先定义了好与坏,善与恶,成功和失败。然后人再根据自己的定义,将生活对号入座。接着人就有了对应的情绪:开心或挫败。佛性既不二之性,不区分好坏善恶,就不会有对应的情绪,也不会盲目追求事物的某一面,两者本是一体,人若只想要其中一面,终将挫败。
用黑塞所写的无所谓内与外,因为外即是内。佛性,不二之性,若包容则得所有。
读完黑塞,接着重看加缪的短篇,更是另一番滋味。在《这是我最好的作品》这一本书里,每一个短篇都让人深思。
这些伟大作家最优秀的作品摆在我的眼前,这种感觉属实美妙,希望你也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