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是货币资金的价格,涉及资金的成本与收益问题,利率在金融机构与企业个人的负债端和资产端都发挥调节作用,对金融机构和企业个人的生产经营及生活都产生影响。
第一,存款利率对居民消费的调节作用有多强?
近期几家国有大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降至 1.65%,略微超过 CPI 增长率,一年期定期存款仍然属于正利率。多省的村镇银行跟随下调存款利率 15 至 30 个 基点。虽然村镇银行也下调存款利率,但是相对于国有大行,村镇银行仍然有存款的利率优势。当然国有大行有综合业务优势,降低利率对大行存款总量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对村镇银行的影响就比较明显,所以村镇银行的存款利率通常略高于国有大行,而村镇银行的贷款利率可以在 LP 机制里 下浮的更多。
决定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层次,而不是存款利率。降低存款利率可以促进投资是毋庸置疑的,而对日常消费促动效果不明显,但是对大宗消费品的消费促动作用较强。我们考察金融经济政策的运行效果,不能简单的从工薪阶层的需求和供给去分析,而是把社会平均财富水平作为立足点,突出能够对社会经济金融活动产生波动性作用的“大户”的各类运营取向的分析,由此做出的分析结论更接近市场运行的真实状况。如果降低存款利率,无论是“大户”或者是普通居民,对大宗商品的购买都有可能增加,这个可能性的增加必然提高其消费转变为现实性的比率。对于较为贫困的低收入阶层,降低存款利率的政策效果可以忽略不计,即使是提高利率,低收入阶层的银行存款较少,增加的利息收入也不多。
在大宗消费品之外的日常消费,应该是稍有增加但是增长幅度不大。
第二,降低存款利率,必然刺激增加购买理财产品的概率,这种由银行存款搬家到理财产品的过程,有可能造成资金在银行体系里的内循环,而不是用于促进经济增长的资金外循环。
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在购买债券、基金等之外,也参与对大资金需求客户和大型项目的资金投入。理财产品通常采用组合投资的方式,多方位的支持经济发展,只是没有银行单一贷款的通用流程管理。问题是,社会经济对银行资金的需求不能囊括在理财产品这一业务形式,主要的业务需求形式仍然是银行贷款,而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银行各类存款。现在银行存款搬家到理财产品,一是因为理财产品风险大于存款,所以增加了资金所有人的风险;二是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远远超过银行存款,所以增加了银行的运营成本,减少了银行的收益能力;三是减少了贷款资金的流动性来源。关于上述问题,关键是要考察在降低存款利率后,一是银行存款总量是否减少?二是银行存款的结构是存款趋向长期存款或者是趋向中短期存款?这是涉及银行存贷款资金期限配置的问题。
如果出现存款搬家,造成资金的体系内循环,必然会制约银行的资金运营效率以及银行支持经济增长的能力。
第三,从总量来说,同时降低存款和贷款两方面的利率,都是有利于资本证券市场的行情向好。
降低存款利率,存款人为了获得更多收益,会增加把存款资金转向证券市场买卖股票或者投资上市资产的概率。当然投资资本证券市场的风险远远超过银行存款,这也是资金所有人在决定是否改变资金运营取向的主要顾虑。关于降低贷款利率,贷款利率不仅是贷款资金的价格,也是各类市场资金的价格基准,贷款利率降了,连带贷款之外各类市场资金的成本也会降低。由此刺激了市场资金的营运需求,肯定也包括增强了用于资本证券市场的资金需求并且降低了资本证券市场的投资成本。
上述过程蕴含了多种市场风险,需要加强监管,提高参与方的风险意识,以及把握合适的成本利润率。
第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抓住资金运行路径这个重点,在资金运行的每个节点把好关并理顺利率调整机制,要真正的降低投融资成本,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LPR 作为基准利率,可以适当放宽浮动区间。或者把浮动区间再细分,细分后的每个浮动区间采用不同的风险定价系数,用风险定价系数来确定利率浮动成本与收益的比率。银行利率浮动范围越大,银行承担的风险成本越高。
第五,关于利率调整与通胀率升降的关系。
通常认为提高利率可以降低通胀率,但是存在一个利率拐点,当提高利率超过此拐点才会对通胀率产生压低的作用。提高利率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降低经济活跃度,有可能造成经济衰退。
当央行提高政策基准利率,资金需求者获得资金的成本会增加。如果资金需求者经营的产业利润率超过利率,就会维持或者增加贷款规模。此时由于产能增加相应的推高了对原材料和能源等的需求,结果是造成物价上涨而不是降低。产业利润率与利率两个曲线的交点,也就是产业利润率与利率达到一致水平时,就是利率机制调节通胀率的拐点。如果银行利率超过了产业利润率,资金需求者就不再从银行贷款或者缩减贷款量和产业规模,如此就降低了需求侧的总量,原材料和能源等多方面的需求都降低,同时由于供给侧的产能降低,两方面造成物价降低。
相反的例证,土耳其的通胀率已经超过了 40%,有一个原因是在通胀率上升时采取了降息的政策。降息刺激了对银行资金的需求,增加了产业规模和产能,造成原材料和能源等需求增加,联动造成物价上涨。用降息的政策来降低通胀率,是不存在利率拐点的,通常不会取得成功。
加息的本身有可能提高通胀率。资金需求者在加息后由于借款成本增加,把增加的成本计入价格,造成价格升高。针对这一情况,央行只有加大加息的幅度和速度。因为物价不可能无限制上涨,当物价上涨超过购买者愿意承受的消费偏好时,消费者就会选择其他的替代商品,而不是坚持购买超幅涨价的商品。因此,利率提高的幅度和速度要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上升幅度和速度,要跑赢产业链供应链的价格涨幅。
第六,利率政策对居民收入的关联度在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而加强。
居民收入既受经济的需求侧情况影响,也受制于经济的供给侧。金融业对经济运行的供需两侧都有促进或者制约作用。包括差异化利率,利率机制是金融业对经济发挥调节作用的主要方式,利率政策总体上属于调节需求的政策机制,但是对供给侧也会产生作用。此外,金融业调节经济增长的还有信贷的总量与结构控制,以及汇率机制等等,都是央行政策工具。
利率作用于成本从而影响到价格,不仅造成不同的经济景气度,也带来了居民不同的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利率机制对居民收入的作用力是不可忽视的影响政策取向的因素。
综上所述,利率机制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调控机制,不论是宏观调控或者是微观金融活动,都是重要的管理性政策机制,对金融经济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