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职业,大多数需要持证上岗。唯独最复杂的一项职业不需要,那就是做父母,如何去教育孩子。
我们做父母的都很爱孩子。想要孩子听话,想要孩子聪明,还想要孩子活泼可爱…我们的不学习,使我们只想让孩子成为我们以为的样子,而不是他们本来想要的样子。
孩子是生命体,我们却经常把孩子当成了机械体。很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大人选择了操办;很多本来可以让孩子去思考的地方,大人选择了掌控。
成人的世界是“三维”,总会多多少少被社会的各种名利地位侵蚀,初心不再。而孩子天真、活波,保持了我们身上没有的那份天性,他们的世界是“四维”。
孩子的世界比我们成人多了一唯。其实孩子才是我们父母的贵人,是他们选择了我们作为他们的父母。我们的陪伴只是一场人生最重要的修行。
读完樊登老师的《配孩子终身成长》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孩子更好的成长,我们需要陪孩子建立三大重要支柱:无条件的爱,价值感,终身成长的心态。
一、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画面:“你下次考试打100分,我就奖励你礼物;你去做好这个事情,我就给你玩半小时手机…”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不知道从何时开始,陪伴孩子,教育孩子,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笔交易。
这样的相处模式也让孩子走上了不归路。孩子误把自己的学习当成了帮父母学习,误把做好一件事情是为了寻得父母的开心。甚至看到父母不开心,以为自己哪里没有做好,失去安全感。
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听或不听我们的话,父母要做的就是无条件的爱,耐心看孩子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记得有一次,孩子作业没做完,我以为她关着卧室门在里面玩平板,就大声喊她出来做作业,还在门外说了她几句。结果她打开门跑出来,手上拿着一本书,特别伤心得哭了。因为我误会了她,其实她并没有玩手机而是在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课文。
经过这件事情之后,我也特别后悔伤到了孩子。如果当初不是指责孩子,而是能够多份耐心,多相信孩子,静待花开该有多惊喜、多美好。
现在我想,即使碰到不如我意的情况,也要以一种对孩子好的方式去处理。
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不好,但是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都很满意,这也说明其实孩子更爱父母。
愿每个父母都能放大自身的格局,在孩子身上给予孩子足够的爱而不是掌控,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会比困难多。
因为抱怨和委屈到达不了的地方,爱可以。
二、帮孩子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很多父母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给孩子安排好全部的学习、生活。带给孩子的是,他们没有喘息的时间,也没有时间思考他们自己喜欢什么。
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也像很多父母一样,给她报了好几门的课程。一学期下来,她学的特别累。有一次我就问她,下学期你还愿不愿意继续学习,她告诉我不想报课程学,想要自己学习。后来我就听从了她的想法,让她自己学习,还经常故意让她教我学习,讲有趣的故事给我听,我全程配合她。
而且在与她相处,看到她有做的好的地方,我会告诉她,强化她的优点;也也会告诉她,在这个家她有各种各样的功劳,感谢她。
现在孩子每天都很开心,早上会愿意比我起的早,总想要帮我做一些事情或者跟我共同完成一些事情。慢慢地在家里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特别重要,也建立起了责任感。
大人都想要被看见,何况是孩子。父母能做的就是鼓励激发孩子的潜能,只要他们愿意、想要变好才能变好。
三、和孩子一起终身成长。
一个终身成长心态的人,在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总会寻找解决的方法,觉得困难是暂时的。
成长型思维会让人内心充满爱,变得谦卑、变得和善、变得友好、变得包容…注重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
我以前并不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樊登老师讲书,特别是樊登老师说他与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感受到他与孩子建立了一种很好的状态,画面特别美好。渐渐的我也走上了学习的道路,走上了终身成长的道路。
现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总会在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当中寻找优点,看她可爱的方面。少了抱怨和生气,多了包容和耐心。特别当我不会处理和孩子关系的时候,就会想象书中说的,尽力做到知行合一。
有一句话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当做父母的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时候,看看孩子就知道了。当父母在学习的时候,孩子也开始爱上了学习。
四、写在最后
让自己变好是解决一切的关键。当觉得很多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就去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最终带动孩子变好。
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会成就一个孩子,会让一个家庭变得更加幸福。如果越来越多的家庭培养了优秀的孩子,优秀将会影响优秀,整个社会也会更有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