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其三
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是陶渊明想象自己死后而写的文章。
诗意大概是这样的:荒草白茫茫的一片,白杨也在风中萧萧。寒霜初降的九月中,亲友们把我的灵柩送到远郊安葬。野地四面没有人居住,那是坟墓耸立的坟场,非常凄凉。马也为之仰头长嘶,风也为之萧瑟作响。墓穴一旦封闭,永远也不会再见曙光。永远也不会再见太阳,贤达的人也无可奈何。先前来给我送葬的人们,已各自回到家中,把我遗忘。亲戚中有人还有些悲哀,别的人却已在欢乐歌唱,把我忘记。既然已经死去还有什么话可说,我已把身体寄托在这山峦之中了。
中国对死人的忌讳是很严重的,因为毕竟阴间和阳间是不一样的,死人就是去了阴间,活着的还是在阳间。在中国都有专属的墓地,平常时间人们是不能轻易进去的。中国还很忌讳从事解剖一类的工作者,法医,太平间的看门人,或者是在殡仪馆工作的人,他们都是很忌讳的。
但是在欧美那边的国家,他们都是把死人安葬在墓地式的公园里面,也就是说死人可以和活人一块儿分享地方。我也不知道美国佬是怎么想的,是不是不相信把死人放在阳间会诈尸呢?还是那些死人如果在天堂想到什么事情,可以随时从地里爬出来,走到人们家去按门铃,然后进屋喝一杯茶,跟人们聊一聊他们想到的事情呢?是在白天,如果人觉得无聊,可以把埋在地下的死人刨出来,给他们灵魂,让他们与自己一块儿快乐的玩耍呢?或者是他们相信在天堂里有特殊的传送门,如果在天堂的人觉得无聊,可以通过这扇门从天堂直接传送到墓碑下面,与在阳间的人对话呢?
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化作大山脚下的一杯土,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谁也无可奈何这样的命运。这在佛教轮回观念大为流行的晋宋之交,实在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唯物观点,陶渊明这样豁达是空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