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了一部抗战题材的连续剧——《河山》,感觉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首先这是我看到的国内头一部以陕军抗战为主题的连续剧,当然最后主人翁按照惯例依然是投奔了共我党的怀抱,但是这部连续剧第一次写出了陕军当年出潼关到山西抗战,保家卫国,坚决没让日寇渡过黄河一步的那段悲壮历史。
剧情从主人公陕军团长卫大河在内战中被红军团长高晓山俘虏,在延安教育半年后释放回到西安,时值七七事变前夕为起点,一直写到抗战中期最艰苦的时候,大概是41年左右吧,前后历时也就五六年的时间,没有写到抗战胜利就结束了,估计是后面不太好写吧,哈哈。
这部剧里有三个人物我感觉塑造的比较成功。第一个就是东北军的师长姜怀柱。他原本也是一条铁铮铮的汉子,要求抗日,并且始终带领部下同日寇血战,但是因为西安事变的缘故,一再被中央军和军统所猜忌和排挤,每次都把他们推在最前线作为挡箭牌,并且在被日军围攻的时候,其他部队迟迟不来接应,致使他们孤军奋战,姜怀柱为了手下几千弟兄的存活,迫不得已投降了日军,但是他一再声明自己不是投降而是战败被俘。日军出于自身的原因,对拉拢姜也是不遗余力,他们答应了他的所有条件,但是姜怀柱披上那层黄狗皮以后,并没有死心塌地的成为汉奸,为日本人效劳,而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为卫大河领导的游击纵队提供粮食和情报,帮助这支抗日的队伍渡过难关。这个人物看着让人感到特别心酸和无奈,虽然投降是我们中国人不能接受的,哪怕他说是战败被俘,但中国人的祖训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以从大义上来说这个是我们所不取的。但是真正设身处地站在他的角度想一想,也觉得有几分情有可原。这个人物塑造得特别委屈也特别憋屈,让人看着都替他难受,把“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诠释得淋漓尽致。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投降日本鬼子的正面人物(我认为他应该算是正面人物),所以我觉得这也是这个人物塑造得非常新颖的一个地方。
第二个塑造的比较成功的人物就是军统的组长叶贤之,本来也是一个聪明有才华的青年,偏偏在整部剧中就没干过一件正事儿,他贯穿全剧的任务就是抓共产党,最后在被日本人俘虏后无耻的投降了,被日本人派回来做内奸,给游击纵队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他这个投降,与姜怀柱相比,是真投降。这个人物塑造的特别扭曲,但是很真实,让我联想到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每天不干正事,天天眼睛盯着别人的每一点动作,似乎每天的任务除了捣乱就没别的了。纵观古今中外,这种人都是大有人在,只不过在这部剧中被浓缩提炼出来而已。
第三个塑造的比较成功的人物就是卫大河家的老管家,也是他后来部队上的军需官刘叔。卫大河家是大柳镇上最大的富户,刘叔原本只是他家的管家,平时还给人算算命,但是用卫大河他爹的话说,从来没算准过,所以喊他不准。后来卫大河的父亲让他到部队上帮衬帮衬大少爷,于是他自己给自己封了个军需官的头衔。尽管是在部队上,但他还是保留着在卫家的老传统老习惯,总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他家大少爷的,他要护着大少爷的东西。所以不管是从粮食还是战利品上,都特别的“抠”。而透过这种“抠”,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中国农民勤俭节约的美德。虽然他一开始并不情愿到部队去,过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是当他随着这支抗日的队伍一次次的完成任务,一次次的死里逃生,甚至有一次还靠他那不准的算法帮部队逃过了日军炮火轰炸的灭顶之灾后,他与这支队伍也结下了不可割裂的血肉深情。这个人物心路历程的转变塑造得非常到位,他一次又一次的奉卫大河的命令回大柳镇征兵征粮,最开始他让他们刘家的人都老老实实待在家里,不要去部队。当大柳镇上大户人家的成年男子基本上都变成了各家祠堂上的一块块牌位后,从心灵的深处促使了这个原本安贫守旧自私自利的小人物的改变。他主动召集了他们刘姓这个大柳镇上小户家族的男子,动员他们上前线,并且把年龄大的改小,小的改大,把刘家的男子也全部送上了抗日的前线!
这部剧中还有一个人也值得一提,那就是卫大河的父亲,大柳镇当年最大的富户——麓翁,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骨子里秉承着中正家风,爱国热血的中国老人,为了支持抗日,他掏空了自己的全部家当。当然这种人也许和姜怀柱一样,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都不会有好下场,但是在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他尽到了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的本分。正是有这些普普通通的百姓的支持,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虽然剧中也有一些败笔和不和谐的人物设置,但我觉得总体来说瑕不掩瑜,拍得还是非常好的。两位男主角陕军团长卫大河和红军团长高晓山,他们的名字也暗含了整部剧的名字——《河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整部剧中那韵味悠长的秦腔,让人感觉到一股亲切的乡土感。剧中大柳镇几次开宗祠祭祀,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渊远流长,传承不衰的文化血脉,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当前大批偶像剧中非常欠缺的。《河山》这部剧,从头到尾贯穿着一种起源于黄土文化的中华文明的传承,非常难能可贵,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