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古老传统的溯源
登高,作为一项古老而富有文化内涵的活动,贯穿了人类历史的长河,承载着丰富的意义与情感。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最初与宗教祭祀紧密相连。在那个对自然充满敬畏的时代,人们认为山岳是神灵的居所,是连接天地的通道 ,登上高山,便能更接近神灵,获得神灵的庇佑与启示。这种对山岳的崇拜,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庄重的祭祀仪式,人们在特定的时节,怀着虔诚的心情,登上高山,献上祭品,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登高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与重阳节紧密相连。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在《易经》中,“九” 被定为阳数,“九九” 两阳数相重,故曰 “重阳” ;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 “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关于其起源,传说东汉时期,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有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初九家中将有灾祸,让他速速回家,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于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方可免祸。桓景依言照做,举家登山。傍晚回家后,发现家中的鸡狗牛羊全都暴毙而亡。费长房听闻后说,这些家畜是代人受过了。从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佩戴茱萸囊的习俗便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相信,通过这些方式,可以驱邪避灾,祈求平安健康 。
除了这个传说,重阳登高的习俗也与古代的农业生产和自然崇拜息息相关。九月初九,正值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此时农事已毕,人们有了闲暇时间。同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等植物正值成熟,农民们纷纷上山采集,这一活动被称为 “小秋收” 。久而久之,登高便与重阳节紧密结合,成为了这个节日的重要习俗之一。
在古代,重阳节登高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户外活动,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寄托。古人常以登高赋诗、饮酒作乐、赏菊插萸等方式,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文人墨客们更是热衷于在登高时,抒发自己的情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简洁而真挚的语言,表达了游子在重阳节登高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李白的《九日龙山饮》则描绘了重阳节登高饮酒、赏菊玩乐的欢乐场景,展现了诗人豁达豪放的性格。
除了重阳节,在其他一些传统节日或特殊时刻,人们也有登高的习俗。比如正月初七,又称 “人日”,古人有登高赋诗的传统,以此寄托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的憧憬 。而在一些地区,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有登高的习俗,人们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寓意着新的一年能够步步高升,事业顺遂。
文学巨擘笔下的登高情思
登高,这一古老的行为,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攀登,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墨客登上高山,极目远眺,将心中的万千思绪,化作一首首动人的诗篇。这些诗作,或豪迈奔放,或婉约细腻,或深沉凝重,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饱含思乡之情的千古绝唱。“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独自漂泊异乡,无法与亲人团聚。他遥想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正在登高赏景,佩戴茱萸,却唯独少了自己。这种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通过简单而真挚的语言,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读者的心田,引发了无数游子的共鸣。
杜甫的《登高》,则是一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悲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写于杜甫晚年,当时他漂泊西南,生活困苦,疾病缠身。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高台,眼前是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落,长江水滚滚东流。他不禁感慨自己一生漂泊,如今又疾病缠身,孤独地登上这高台,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伤和无奈。同时,诗人也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深感忧虑。这首诗意境雄浑,情感深沉,被誉为 “古今七言律第一” 。
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则展现了诗人在登高时的另一种心境。“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诗人与友人在重阳节登上齐山,眼前是江水倒映着秋影,大雁初飞的美景。诗人感慨尘世中难得有开心欢笑的时候,因此要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将菊花插满头,喝得酩酊大醉,不必为夕阳西下而感到遗憾。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苏轼的《定风波・重阳》,则在登高的主题上融入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虽然身处逆境,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词中,苏轼与客人一起登上青山,欣赏着江涵秋影、雁初飞的美景,感慨尘世中难得有开心的时候,因此要趁着年少,尽情享受生活,将菊花插满头,喝得大醉,不必抱怨夕阳西下。苏轼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展现了他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
这些诗人的登高诗作,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他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融入到诗作中,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的情感世界和思想深度。登高诗作,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 。
现代社会中的登高意象
在现代社会,登高这一古老的行为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在高楼大厦林立的都市中,人们虽然很少有机会像古人那样登上自然的高山,但登高的精神却从未消失,它以一种更为抽象的方式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了一种追求精神境界提升的象征。
如今,登高不再仅仅是攀登物理高度,而更多地体现为在事业、学术、个人成长等领域的不断进取。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人们努力攀登事业的高峰,追求更高的职位、更出色的业绩,以实现自我价值。每一次晋升、每一个项目的成功完成,都如同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让人看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新技能,克服重重困难,向着心中的目标奋勇前行,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 “登高” 篇章。
在学术的领域里,学者们以攀登知识的高峰为己任。他们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钻研,在复杂的理论和实验中探索,力求突破现有的认知边界,为人类的知识宝库增添新的财富。从基础科学的研究到前沿技术的探索,每一个新的发现、每一项理论的创新,都是他们在学术之路上登高的印记。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向上攀登,追求着真理的光芒,为推动社会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个人成长方面,登高意味着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人们通过学习新的语言、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培训和活动,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和视野。曾经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的人,通过不断练习演讲技巧,最终能够自信地站在舞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原本身体素质较差的人,通过坚持锻炼,完成了马拉松比赛,挑战了自己的体能极限。这些都是在个人成长道路上的登高之举,让人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登高的意象也随处可见。周末登上城市的观景台,俯瞰城市的全貌,感受城市的脉搏与活力,能让人从繁忙的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宁静与放松,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 。或是在旅行中登上山顶,欣赏壮丽的自然风光,体验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让人心胸开阔,感悟到自身的渺小与生命的宝贵,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心灵的攀登:超越高度的人生感悟
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我们都在不断攀登,从一座山峰迈向另一座山峰,从一个高度跃升至另一个高度。这攀登,不仅仅是身体在物理空间的上升,更是心灵在精神世界的成长与升华,是一场自我超越的修行,引领我们领悟深刻的人生哲理。
苏翊鸣,这个名字在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后被人们所熟知。他自幼对滑雪充满热爱,4 岁便踏上雪板。2015 年,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冬奥会举办权,11 岁的苏翊鸣心中种下了代表中国参加冬奥会的梦想种子。此后,他全身心投入滑雪训练,每天最早上山,最晚收工,雪板最高一周损坏 4 块 。为突破一个薄弱动作,他苦练数月,对自己有着极高的要求。最终,在冬奥会的赛场上,他凭借精湛技艺,斩获金牌,实现了梦想。苏翊鸣在追求滑雪梦想的道路上,不断挑战自我,克服重重困难,从一个热爱滑雪的少年成长为奥运冠军,这便是一种心灵的登高。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跨越艰难险阻,登上人生的高峰。
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困难与挫折如影随形,就像登山途中的陡峭悬崖和恶劣天气,考验着我们的意志。尼克・胡哲,这位天生没有四肢的勇者,以顽强的毅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他曾因身体残疾,遭受无数的嘲笑与歧视,内心痛苦挣扎。但他没有被命运打倒,而是勇敢地面对生活,凭借仅有的带着两个脚趾头的 “小脚”,学会了独立生活,甚至去冲浪、踢足球 。他四处演讲,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楷模。尼克・胡哲在困境中不屈不挠,不断挑战生命的极限,实现了心灵的蜕变与成长。他让我们明白,挫折是成长的磨砺石,只要我们有勇气和毅力,就能战胜困难,让心灵在磨砺中变得更加强大。
心灵的登高,不仅体现在追求梦想、克服困难上,还体现在对自我的不断反思与超越。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们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曾经的我们,可能会因为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也可能会因为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但当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时,就如同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自己,能够看到更全面的自己。我们学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方法,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睿智。这种对自我的反思与超越,是心灵登高的重要体现,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进步,遇见更好的自己。
人生如登山,每一次攀登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次超越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历风雨,也会见到彩虹;会遭遇挫折,也会收获成功。但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崎岖,只要我们怀揣梦想,勇往直前,不断挑战自我,就能在心灵的攀登中,领略到人生的无限风光,领悟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总结:登高,永不止步的人生追求
登高,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行为,贯穿了人类历史的长河,从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到文人墨客笔下的千古绝唱,再到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我提升的不懈追求,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成为了人类精神世界中一座永恒的丰碑。
在传统节日里,重阳登高的习俗源远流长,它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和对自然的敬畏,承载着人们驱邪避灾、祈求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不仅没有被岁月的尘埃所掩埋,反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沉淀和升华,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有了一个与家人、朋友相聚的时刻,一起登高望远,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
文人墨客笔下的登高,更是将这一行为赋予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他们用优美的诗句,或抒发思乡之情,或感慨人生的沧桑,或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这些诗作,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照亮了后人的心灵之路。从王维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到杜甫的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再到苏轼的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每一首诗都蕴含着诗人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让我们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启示。
在现代社会,登高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身体的攀登,它更多地象征着人们在事业、学术、个人成长等领域的不断进取和追求。每一次突破自我,每一次实现目标,都是一次心灵的登高。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都在努力攀登自己心中的那座高峰,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就像那些勇敢的登山者一样,我们在攀登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登上人生的巅峰。
让我们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勇敢地踏上登高之路。在攀登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让心灵在不断登高的过程中得到升华,领略到人生的无限风光。因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攀登,永不止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