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忘记在哪个综艺节目看到的,也忘记了是谁开玩笑说,为了给沈腾捧场,所以去看了西虹市首富的电影,可睡醒出来后却很想吃可乐饼之类的。随着去年小偷家族在中国的上映,我想很多人才知道了可乐饼的存在(Zoe晓就是其中一个),然后可乐饼火了,人人都念叨着要吃可乐饼。但是同时在网上也流传着一个梗,可乐饼没有可乐。没有可乐的可乐饼在日本餐桌上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平常食物,就像是枝裕和的风格,日常生活的琐事,平淡生活中一丝丝温情。
2.
今天Zoe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是枝裕和的经典作品步履不停,它被誉为是枝裕和最成熟,最巅峰的作品。小说的开始是从作者的一段自白开始的,面对早已老去的父母,尽管“我”早已明白父母迟早会不在,可总以为是“迟早”,还是无法具体想象失去他们会是什么样子。只是隐隐约约有一点点感觉,却故意装作不知道,直到失去才发现已经无法挽回,留在心里还没有解开的结,再也不用解开,再也无法解开,似乎再提也没有什么意思,可不提却也有点怅然和愤怒。最后作者说如果他还得到了点什么,应该就是“人生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这么一种近似认命般的教训。
3.
小说讲的是哥哥的忌日,良多带着自己的妻子和继子去父母家度过一天一夜。良多失业了,本来父母对他的工作就不看好,现在还失业了,所以良多抱着一种做任务的心态去的,而且在去的电车上犹豫极了,跟妻子讨论要不就不在父母家留宿了,得到拒绝的答案后,说自己有一个顺着眼前的状况随波逐流,事后却反悔不已的坏习惯。我感觉看到了自己,在面对什么不自信的时候,总是下意识逃避,只想着快点结束而应付着,可是往往后面会产生自己更不想面对的结果。
4.
到家之后,母亲在玄关迎接“我们”,妻子由香里夸母亲的插花好看,母亲的手一直就很巧,类似自创流派的插花艺术。姐姐想搬过来和母亲一起住,母亲一直转移话题,就是不答应,后面她跟良多说姐姐搬过来,那么她就会成为一个保姆,她了解她的女儿和女婿信夫,在下午吃饭时,良多问她浴室里地板脱落的事,信夫自己争着出来说交给他,信誓旦旦的样子,可浴室是第二天良多修好的,信夫在之后吃饭,喝酒,睡觉和陪孩子玩,直到离开都没有去过浴室。母亲用略带尖酸的语气说“吃饱睡足就走了,他那个人啊,只有一张嘴”。
5.
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母亲对于父亲的爱,或者也不算爱,对于相处这么多年的亲人的心疼,熟知父亲和姐姐姐夫秉性,如果女儿一家搬过来,那么父亲必然与他们之间会产生矛盾,比如外孙们实在是调皮,打院子里父亲珍爱的树,再比如信夫对父亲也有一点不尊重。显然母亲是个通透明白的人。母亲一生都在小镇上,一生大概只做过一次公交,而那次也足以让她铭记一辈子。在晚餐中间的话题,妻子问有没有父亲与母亲之间的回忆之歌,父亲大手一挥,说哪有这种东西,母亲却说有,随后母亲上楼拿了一张音乐唱片下来,可是父亲听着听着就变了脸色,拼命扒凉掉的鳗鱼饭,随后便去浴室洗澡,母亲告诫他说“刚喝了酒去洗澡不好哦”,他也没有理会,而母亲则沉浸其中跟着哼唱。
6.
多年之前的那些夜晚,在悄悄带着良多去等待父亲回家的公交站,证实自己内心怀疑的伤感,因为处于弱者地位和真实生活压力而掩藏的不愤。同样一首歌,当时只能悄悄的唱,并且让良多不要告诉其他人,他们去了公交车站接父亲。现在终于当着大家的面唱出来,看着父亲狼狈的样子而暗自痛快,可是之后呢?还有什么吗?“真是的,至少在这种日子要让儿子先洗啊。一天到晚都无所事事的,根本不用每天洗澡的嘛。真是浪费热水……”
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母亲一边将杯子从餐橱里拿出来,一边从抽屉里取出父亲要吃的药,嘴里还不忘念叨父亲的坏话。就好像刚刚那场隐藏在暗处的斗争不存在似的,或者说对于母亲来说,在与父亲都到了这个年纪,那真的是一件小事,抵不上这么多年的生活习惯。我一直坚信母亲对父亲是有感情的,但是其中的复杂性,父亲让母亲对他愤怒过,伤心过,无力过,开心过,真的想想也是说不完的。
7.
因为周日店里人潮汹涌,我们点的东西等了好久都没来。父亲的脾气逐渐烦躁起来。最先感到不安的是点了焦糖布丁的姐姐。我记得当时她上小学五年级,只见她拼命地跟父亲讲学校发生的趣事,好转移他的注意力。大概过了四十分钟吧,原本双手交叉在胸前听着姐姐讲话的父亲,突然拿了餐券站起来,向店门口快步走去。已经对同样的事情习以为常的大哥认命地跟上父亲,姐姐则拉着母亲的袖口,像是在说再等一下吧,你们先走也可以似的抵抗着。但母亲无力地笑笑说:“下次再带你们来吃吧。”这一段很形象的描写了父亲是怎样一个人,一个脾气暴躁,说一不二的一家之主,这是父亲的第一次出场,是年轻时候的父亲。
啊,叔叔出来了。”
这时,坐在檐廊的信夫突然大声说,并站起身来。
被信夫这么一说,起居室的每一个人同时转头看向厨房,看见父亲站在那里。
父亲像是现在才发现似的,举起手打了招呼。
“好啊……”我也在形式上打了个招呼。其实他应该是听到笑声才跑出来看的,但不好意思承认,于是演了一出刚好经过起居室要到浴室拿东西,却被我们叫住的无聊戏码。父亲的第二次出场。年幼的孩子已经长大,并且敢于吐槽父亲,在时间的长河里,父亲也已经退休,变老拄着拐杖了。
“快要出来啦,他虽然眼睛不好,但鼻子很灵的。”
就在姐姐这么跟由香里咬耳朵时,父亲正好走进厨房。两人相视而笑。父亲走到我和淳史坐的桌子附近,然后顺手捏起刚炸好的玉米天妇罗,站着吃起来了。
“总是等不及到晚餐,一听到这声音就从二楼溜下来,炸好一个就吃一个……”
母亲面对着锅喃喃自语。
通过母亲的态度,有没有感觉父亲的形象弱化了?年轻时候的父亲说要离开餐厅时,母亲只能无力的笑笑,而现在却在吐槽父亲,那么是发生了什么吗?
哥哥是因为救人而溺水身亡的,在这之前,哥哥已经有了未婚妻,已经准备结婚并且继承父亲的小诊所,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是哥哥死了,而父亲作为一个医生,没能救的了了哥哥,母亲是埋怨父亲的。
8.
那么父亲是否也有过埋怨自己,我想是有的。作为一个医生,救不了自己的儿子,肯定有怀疑自己的时刻。再者随着时间推移,父亲老了,小诊所关闭了,隔壁邻居心脏病发,打电话过来。而父亲只能叫他们叫救护车。救护车来了,父亲只能站在旁边看着,想要询问救护人员什么,却被救护人员赶开的时候。“我”看到了这一幕,看到了父亲微驼着背,拄着拐杖孤零零的站着。“我”心里是感觉到了,但是我还是下意识的不想承认,“我”还没有做好准备长大,怎么父亲和母亲就老了呢?
所以即使有感觉“我”还是没有表现出来什么,有一方面是因为“我”在逃避,还有一个方面是“我”不会吧。作为这个家里最小的孩子,不会像姐姐会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更不用说和占据了父母视线的哥哥比了,优秀的哥哥,承载着父母希望和关心的哥哥。所以“我”是被忽视,当然父母也不是故意的。
9.0
只是人心向来都是偏的。哥哥的房间,在哥哥已经去世的情况下,母亲依旧打扫的干干净净的,不准人随便进去,而“我”的房间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杂物。这种情况下父母还想着“我”按照他们所想的那样子去生活是很困难的。所以“我”和父母,特别是父亲战斗了许多年,和父母的关系一直都很僵。只有被父母偏爱过的孩子,才能肆无忌惮的与父母撒娇,才能和父母找到话题畅所欲言的沟通。他们的底气良多没有,在青少年最渴望的时候,父母没有给良多底气,这么多年来一直穿着脆弱的铠甲面对父亲,与父亲说话也是想着应付了事,时刻防备着不想让父亲再骂自己,与母亲却是更为复杂的感情,而且母亲真的有很多话讲,不用“我”搭话自己就能聊很久。父亲在“我”心里的形象太过强大了,即使看见父亲老去的样子,可“我”不知所措和隐隐约约的预感带给我的惶恐已经占据了“我”所有的想法。
10.
“我”放下战斗的样子,假装在打电话的等着后面拄着拐杖的父亲,因为知道父亲要强,所以默不作声。就算知道父亲老去,可“我”才刚刚发现父亲老了,只是以为父亲会以这个苍老的样子参与“我”接下来的生活,“我”一直以为父母还会存在“我”的生活里很久很久,完全没有想过父母不在的样子。我享受着父母在的生活,看着父母之间因为各种生活中的琐碎而斗嘴,“我”能完全想象的出父母面对一件事会是怎样的态度,“我”多么习惯这个世界上有他们的样子,甚至是习惯他们对“我”不经意的忽视。即使他们不在“我”的身边,即使“我”们经常不联系,可“我”知道他们就在那里,有他们在,“我”就有来处,他们给了“我”在这个世界的底气,可以下意识安心。
11.
人生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
到最后,我也没有和父亲去看足球,也一次都没让母亲坐过我的车。唉,早知道的话……每当我这么想的时候,机会都早已从我身边溜走了,而且再也无法挽回。
人生,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那就是我失去父亲还有母亲之后,我最真实的感受。人生,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那就是我失去父亲还有母亲之后,我最真实的感受。
失去了父亲和母亲之后,我就再也不是某个人的儿子了。取而代之——虽然这么说有点奇怪——我有了一个女儿。说实话,这并没能消解我对父母抱有的种种悔恨,或是填满我心中的空虚,但是现如今的我想到父母,可能会哭,可能回笑吧。
步履不停
如果觉得可以,加个关注吧。我是月春半,也可以叫我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