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那边》:志愿者们,求你别再来支教了



“求求你,让我回去吧,我实在不想待在这个破地方了,这里什么都没有,为了你我忍受了太多,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求求你,放过我好不好……”

他走了,头也不回,留下女朋友站在雨里,他踩着雨水,拎着行李,带着满腔的失望逃走了,终于逃离了这个“骇人听闻”的大山深处。

支教中途放弃


现代大学生志愿者但凡有过支教的经历,大概多多少少都会有过这种感受:信誓旦旦地想来,灰头土脸地想逃。原本只是把支教当做一种娱乐活动,用来充实自己的课外生活,或是为了给自己的简历镀金,增加实习经验,又或者是为了那不可多得的几个学分。都是为了附和那些形式,结果来山区一趟,把我半条命都折腾没了,大家有必要那么认真吗?

没必要那么认真,你真心想去支教,别人未必就欢迎。

大学生志愿者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就连基础知识也未必掌握到运用自如的地步,到了农村地区,也只能教授一些简单的科目,比如美术、体育类科目,然而这些科目并没有列在考试范围内。

大学生到了乡村支教,村长还要安排相关的食宿,志愿者们吃不惯,住不惯,相关的安排这都是需要花费一定费用的。

我曾听过一位来自乡下的同学说过,他很讨厌支教的人,直指“这种以强者的姿态俯视穷人的生活”,对山里的孩子的帮助几乎为零,反而还打扰了他们的生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反对大学生支援山村建设,而是反对那些把山村支教搞成活动,打一枪、换一地。这种行为非但无法提供实际性帮助,却还给他们带来负担,让他们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天那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江可可,这个城市来的志愿者爬到房顶找信号却不小心摔伤,穿着专业球服踢球被孩子抱大腿,吃不惯山里的饭菜拉肚子到腿软,偷吃校长用来换作业本的鸡蛋,太想吃肉以至于拿着菜刀追着鸡满院子跑,在村子里大街小巷里寻找电视只为看球,几次打退堂鼓,想中途离开……

这一切都是那么格格不入,先进的教育方式也是。

“我不是不让你们教课,也不是怀疑你们的能力,你们志愿者不是欧式教育,就是美式教育,孩子们也很喜欢你们的教育方式,你们就待那么几个月就拍拍屁股走人了,孩子们又哭又闹,来一批志愿者换一种教育方式,孩子们也接受不了……”山区学校的校长破罗每次提到这,既无奈又心疼。


而且支教的时间一般都是寒暑假,寒暑假本该是孩子们放假的时间,山区的孩子寒暑假要留在家里给父母帮忙,志愿者支教就意味着孩子要待在学校,然而志愿者们带来的知识又很有限,这样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就会增加。

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喜欢去山村支教?体验别处的生活,还是真想给他们素未谋面的落后孩子带去温暖,知识,抑或是怜悯?

舍不得支教老师离开


当你带着陌生的面孔走向她们,她们好奇,却又小心翼翼,热情,但不敢和你打成一片,慢慢地你们熟悉了,无话不说,无事不谈,你懂她欢乐,她懂你悲欢,她们计划着未来,你却在盘算着离开,她们的眼泪始终留不住你的脚步,你教她们回忆,时间教她们忘记,就这样,循环往复。

当你准备开始,就要为结果负责,否则,不如重新来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