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读者专辑里一篇文章介绍过这部电影,她说,知乎上有个问题,入殓师讲述的的核心是什么——有一条上万赞的回答——
苦难,这片子最打动人的就是它用无比温和的语言告诉每个人,生活,人生,原本就是一场苦难的旅程。
主角小林大悟刚刚贷款买了一把昂贵的大提琴演出,乐团就宣布解散,好不容易抓住的工作就失业了,前一秒还笑着和同事说,乐团观演的人不多,告诉自己的同事自己妻子是做平面设计的可以商量设计海报为乐团进行宣传,后一秒就被这个消息击中的寸断肝肠,如雷轰顶,人去楼空留下一个人赏一把琴的崩溃绝望。
这样的突然,就像影片中的那句台词一样“人的命运真奇怪呀,不知道会在哪改变”,小林把自己的大提琴当做事业也为梦想,可是被残酷的现实击垮,不得作另外的选择,选择放弃,卖掉自己的大提琴,如负释重跟妻子回老家生活。
小林大悟人物形象,善良友好,敏感,温柔,细腻,形象和气质里透着艺术气息,眼神里有对未来迷茫,对万事的谦卑和对苦难的隐忍,每次想拉提琴,且在拉琴的时候,都是在和自己和解,接受,融入,内心坦荡充满艺术感的欢喜的再和这个世界和解。
懵懵懂懂,都没搞清楚工作内容,就去报纸上的求职信息地址应聘,最后得知工作为納馆,接触尸体难为情,欲拒绝的时候,但是还是接住了社长预付了当天不菲的工资,前者应了社长的那句话,因为是缘分让你找到了这份工作,后这则是生活所迫,需要那不菲的薪水。他回家就买了牛里脊和妻子分享,这就是生活的需要欲望之一。
这个工作就像秘密一样,不能开口很是困扰,再道别妻子老远的地方,才装打好工作所需的领带。有时候晚上也有活,瞒着妻子出去,回来是急急冲冲回避妻子询问的工作问题。让人揪心的是,小林大悟第一次接的就是一个挑战,赤激性大的活,一个过世一周后才被发现的老奶奶。
事后,他犹豫未尽满是恐慌,两眼涣散,一动不动的坐着,听这社长说“这是你今天的工资,拿着,你先回家吧”。他回到家,坐在凳子上,等待晚饭,看着妻子嬉笑眼开的从冰箱里端出一盘可生吃的鸡肉,鸡头耷拉着欲挣未闭的鸡眼,他又恐惧的呕吐,他紧紧抱住妻子,妻子安慰他问了怎么了,他明明百感交集,调整呼吸后却只说了句“没事了”。这是因为工作而来的忐忑不安和心酸背后的影刃,也是因为爱,因为爱使我们成长,因为爱我们自己觉得可以,也总会去坚持什么。
内心的美好向往,总会被一些杂念牵制住,有可能会一时半会迷失方向。
当小林大悟从小桥看到逆流而上的鱼,争先恐后,舍命而上,深思熟虑,澡堂炭火烧水的老爷爷,一句话点悟,你我他——这是它们的宿命。上游出生,下游成长,再到上游产完鱼子,死在出生地,这就是它们的一生,奋不顾命的一生。
浓雾中的看不清马路,也会随时间慢慢若隐若现再到清晰易见,然后轻松安全驱车上路。
随着工作不安的改变和付出的点点滴滴,妻子在家翻出公司的宣传光碟,恳求他换工作,因为不理解,说他肮脏,不知羞耻,愤然的回了娘家;朋友街角遇见冷冷地对他说找一份正经的工作。面对所有人的反对,不认同,开始怀疑自己和工作。依然要辞职的时候,通过和老社长的谈话,还是让小林大悟看清楚了自己,理解了入殓师的圣神富有仪式感的意义。
小林大悟问同事,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工作,她回答“我第一次看納馆仪式,就被社长吸引了,我也希望我死的时候可以这么安静,美好,所以我就来了”。
把逝去的人,重新召回赋予美丽永恒,这个过程,平静,细致,这不就像艺术吗。给予死者尊重,一个隆重,庄严,细致的仪式,让他们在去另一个地方的时候走的体面,干净,平和是给予慰藉。
生和死都是再正常不过了,因为每个生的人都会有死去的那一天,入殓师只不过是送他们安心去旅程的人,死者家属们做最后的道别,痛苦流涕来一句“再见”,或一句“后会有期”。
最后妻子理解小林君的工作,并对别人自豪的说自己的丈夫是——入殓师。小林君也见到了自己的父亲,记起了父亲的样子,亲自送走了父亲,电影最后给了我们一个交代,但是有时候想想,你我他的人生不会有谁给一个交代呀……
这部电影能给我们生者活着的勇气 ,更加珍惜爱惜自己的生命,纵然有疾苦,人生也不应言弃,活着或许就是与这些苦难同行,把手言欢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艺术告诉了我们,生活告诉了我们,你也告诉了我们。